疫情下中小企业减收近7成,复产指数远低于复工指数
本篇文章4908字,读完约12分钟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身份证:中国新闻周刊)边肖何斌
随着商业的恢复,中国经济已经重新开放,但复苏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月底,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产业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和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对中小企业复工后的复苏情况进行了分析。
“当时,全国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仍然非常严格。很多地方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非常严峻,所以我们想研究一下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研究小组组长、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魏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研究的出发点是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是如何受到疫情影响以及如何恢复的,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于金科道口近年来建设的星河企业大数据平台。在过去的几年里,金科道口一直在做数据积累,围绕企业数据的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企业的认知地图。
中小企业的收入减少了近70%
以业务收入为核心指标,研究组选取2019年业务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覆盖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31个省市,涵盖国家统计局的19个行业分类。
根据定义,年经营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占总样本的97.2%,订单总额为百万。通过对税收、发票、支付、工商等不敏感商业数据的分析,量化中小微观经济的复苏。同时,利用“业务量”指标构建“中小微经济复苏指数”,并将中小微企业月度总业务量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中小微型企业?由于对中小企业数据水平的研究相对缺乏,在疫情的宏观外生影响下,中小企业受影响最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李鹏飞说。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肺炎疫情对COVID-19的影响将使中小企业收入减少69.5%。尽管项目建立时有主观的期望,但当魏源看到结果时还是很惊讶。“2月初的数据值特别低,影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因为当时一些媒体也发布了复盘指数,但数据显示复盘指数远低于复盘指数。”
通过对动态复苏过程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与2月份的复苏程度相比,3月份的环比增长尤其迅速,增幅为141.4%,3月份十字路口的中小经济复苏指数上升至41.1%。研究小组的分析应该是疫情得到控制后恢复工作和出台各种政策的结果。“因此,我们现在期待着4月份的结果,看看它是否强于2月和3月的弹性复苏。”魏源说。
更大的意义在于,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不同地区扶持的顺序和程度也不同。因此,“道口中小企业经济复苏指数”可以准确衡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企业的复苏情况,并评价当前一些政策的落地效果,为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结果表明,从区域来看,疫情对湖北和湖南中小企业收入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工业方面,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教育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租赁业和商业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的收入受到这一流行病的负面影响最大。
李鹏飞分析说,有两种主要类型的产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一类是严重依赖线下业务的工业企业,如餐饮、教育、住宿、旅游等行业;二是复杂的供应链,尤其是涉及外贸的外向型企业。此外,产业结构也将对区域经济复苏产生影响。产业链的某些环节被打破后,整个链条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发达地区的经济复苏可能比西部地区慢。
当心“涨潮”
“虽然复工和复产速度加快,但中小企业“打退堂鼓”的风险仍然很高。”在4月初的一篇文章中,中国财政科学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陈龙认为,近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已经挣扎在破产的边缘。在这种流行病对供求双方的影响下,它的困难加剧,面临破产的危险。“尽管中国各地全面恢复生产的速度相对较快,但威胁中小企业倒闭的因素依然存在。”
陈龙分析了《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劳动力和其他成本继续积累;另一方面,需求的减少导致经营不善,其特点是顾客少,无订单,利润难赚,经营收入难以弥补成本。“显然,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业务状况得不到改善,其中一些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关闭。”
早些时候有学者指出,复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压力从供应方转向需求方。对此,陈龙认为,需求不足确实是导致中小企业复工后生存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需求,客户和订单就会减少,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减少,业务和经营收入必然减少,从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供应方的成本问题。劳动力、租金和其他成本的叠加也会导致企业的倒闭。这两个方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2020年3月,广东东莞的工人重返工作岗位。人物/人们的视野
在金科道口的数据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活跃企业的数量。通过观察各行业、各地区的活跃企业数量与去年相比是否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知道有多少企业在恢复运营,反之,还有多少企业没有恢复运营。通过比较活跃企业的数量和营业收入数据,发现两者在规模上表现出一致的结果。据魏源介绍,目前,该研究小组还在根据业务数据对关闭的企业进行分析,因为从工商信息来看,许多企业虽然没有注销,但已经关闭,其业务数据也不活跃,但尚未获得完整准确的数据。
“目前,最值得警惕的是两类中小企业的倒闭,一类是外贸制造业中小企业,另一类是服务业中小企业。”陈龙表示,由于海外疫情的影响,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国的外部需求可能会同比大幅下降。外贸制造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一旦断裂,短期内难以恢复。如果出现外贸崩溃的浪潮,可能会导致1500万至1800万人失业。然而,即使服务型中小企业重返工作岗位,由于低消费、产业链传导、成本增加和资金占用等因素,实际经营困难将继续增加。
“如果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出现一个‘关闭潮’,将对中国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并危及国内制造业产业链及其地位。”陈龙说道。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同一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六个保证”,即保障居民就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场主体、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稳定和保障基层运行。
“六保”的关键是保护中小企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将把注册为私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统称为中小企业。根据2018年的数据,注册为私营企业的单位数量为31个。4300万人,就业人口2 . 2亿人,个体工商户7300万人,就业人口1 . 6亿人。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劳动力约为8亿,其中就业人口约为7.7亿,其中农业就业人口为2.01亿,非农业就业人口为5.7亿。然而,私营企业和自营职业者提供的就业人数达到3.8亿,占所有非农业就业人员的66.7%。
“小微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收入,这是按比例分配经济的基本磁盘。基本的磁盘被动摇,其他政策是努力的一半。”陈玉宇表示,66.7%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和企业主在疫情突然停止时受到的伤害最大,他们也是大众消费的主要力量。“因此,无论中国出台什么样的刺激政策,都不能让中小企业的规模超过10亿。”
3月27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庐江村,返回广州的人们在村口排队,等待村里的检查。人物/人们的视野
而且,陈玉宇认为,如果能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这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六保”至少能解决“四保”,事半功倍。
企业相关政策:援助还是支持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央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涉及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外贸、就业等方面。在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将这些政策概括为“减量化、增量化、减量化、延迟化和服务化”。
其中,“减收”意味着减少税费。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出台了增值税减免政策,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出台了企业社会保障费减免收费的措施。“增加”主要是增加信贷。为解决企业资金流动和流动性短缺问题,通过三次RRR减息、再融资和再贴现,向金融机构提供了3.55万亿元的低成本资金,用于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
“降低”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劳动力成本、租金成本、物流成本、资本成本,以及生产和运营成本如电、气和水,都有具体的规定。“慢”主要是为了拖延最后期限。截至3月底,8800亿元企业贷款本息已经延期。此外,还延长了交通、餐饮、住宿等企业的亏损结转期限,推迟了住房公积金的支付。“服务”主要是优化服务。
今年2月,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更多有关企业的政策,李鹏飞在当月进行了问卷调查。约75%的企业认为,各种优惠政策并没有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他认为,2月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政策刚刚出台,企业和政策间仍存在信息摩擦。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落地标准也不同。企业不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门槛,如果不申请,政策效果自然会有偏差。
此外,一些政策在颁布过程中没有惠及所有的中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由于银行贷款具有天然的商业属性,自然会发现一些低风险、高还款率的企业,而微型企业很少涉及。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陈玉宇认为,企业相关政策难以惠及小微企业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定义不清,难以制定精确的政策。此外,大多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是大纳税人,往往被地方政府忽视。
“但它们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磁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稳定。它们在和平时期可能不太引人注目,在经济困难时期会突显出来。”陈玉宇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出台一揽子更强有力的宏观政策,以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在这一揽子政策中,必须为3000多万私营企业和7000多万个体工商户作出特殊的政策安排。
首先,要从政策法规和宣传口径上及时大胆地鼓励中小企业,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应该给予这些企业短期的减免政策和直接的财政支持,例如补贴一个季度的工资,减税和免税政策可以考虑1-2年。“只要企业克服了这个困难,员工就能有稳定的收入和消费能力,金融的乘数效应就能发挥出来。”第三,一些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分为中小企业,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此外,货币政策和特殊国债也可以向中小企业倾斜。
“最关键的是,借此机会弥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过厚。从生产、消费和包容性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是启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大起点。”在陈玉宇看来,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危机不是由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财政援助不仅是对信心的鼓励,也是未来金融稳定的基础。“否则,如果我们今天吝啬帮助这些小微企业,一旦企业倒闭,政府便要付出大量失业救济金,这亦会影响社会稳定,得不偿失。”
"一些中小企业倒闭是不可避免的."陈龙认为,政府现在应该防止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这对就业、民生和制造业发展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为此,有必要“保存一个零件”和“拉动一个零件”。
“储蓄部分”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减税和减租以及利用信贷资金实施紧急援助来生存。这需要特定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面临的不同困难、分类政策和精确援助。“拉一部分”就是通过扩大总需求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通过扩大总需求来“拉”出一些中小企业。
陈龙认为,要提高政策效果,首先要尽快出台政策并落地,快速援助可以避免事后处理和应对成本较高。行动越早,成本越低。其次,政策需要达到一定的力度。援助资金的规模和其他援助政策的力度必须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中小企业的整体规模相匹配。如果数量太少,就会像蜻蜓一样,效果会很差。
以陈龙的信贷政策为例,要想取得“强有力”的效果,就要解决好有贷有贷、银行肯贷的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和其他支持来刺激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是很困难的。即使通过考试和行政指导也难以解决这一矛盾。因此,有必要分担坏账和金融风险的压力。我们不能把救市后的所有坏账压力都扔给金融部门,否则,解决一个问题会导致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为保证政策的效果,还应明确政策的重点和援助对象,重点应放在发展前景和潜力较好但暂时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防止“乱花钱”和作弊。
不过,陈龙也认为,除了政府的帮助,中小企业还应该采取各种“自助”措施来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标题:疫情下中小企业减收近7成,复产指数远低于复工指数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1542.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