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深陷股权众筹项目“涉嫌欺诈”漩涡
本篇文章6657字,读完约17分钟
股权投资风险难以规避,但难以界定股权投资(众筹)平台的责任边界和众筹项目的风险规模。个人股权众筹和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新兴的行业趋势到整个信用报告和法律环境的成熟。
利益相关声明:钛媒体是一个专注于tmt领域和一级市场的信息平台,其媒体业务与36 Kr媒体业务竞争。本次深入调查中暴露出的争议性问题来自36氪股权投资平台(内部称为股权众筹平台)。钛媒没有相关的金融平台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和一级市场的真实情况属于钛媒的重点报道领域。
随着一个多月前新三板项目李鸿能源财务报告的曝光,其数据与去年底开始固定提价时的数据存在巨大差异,引发了36kr众筹投资者的大幅反弹。5月至6月,部分参与36kr众筹的个人投资者未能与36kr管理层沟通,李鸿能源管理层也无法找到,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条更加激烈的维权之路。
这不是36kr众筹平台上爆发的第一个问题项目。在投资者群体中,要求退款的项目时有发生,中途放弃的众筹项目也时有发生。
李鸿能源事件更具代表性,因为这是36kr股权众筹平台从最初的配套前期项目拓展到参与新的三板固定收益项目的第一次尝试。因此,在去年底的大力宣传中,36kr称赞了首个新的三板固定收益项目。在投资者眼中,36kr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提供者,而是深度投资和融资服务的中介。是否应该承担虚假宣传的责任,基金成立后是否从最初的固定增资公告转变为旧股转让,使旧股高价离开市场并隐瞒原因,为什么从来没有明确告知项目风险??
以下是36kr当时发给个人投资者的一些项目介绍的截图,是投资者提供给钛媒记者的,钛媒也从多方面证实了材料的真实性:
项目现状(下)证明许多实际情况与项目宣传不同。根据李鸿能源最近发布的财务报告,其利润不仅没有达到3500万,而且还损失了近3000万;其目前的股价,不考虑项目路演中提到的xxx倍回报,基本上已经被中间派以10元的转让价格切断。
预期的投资收益变成了真正的巨额损失,这成为投资者将愤怒引向36韩元的核心导火线。
36kr的工作人员也解释说,作为平台方,它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直在积极处理和承担应有的责任。根本问题在于披露和隐藏项目方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36kr采用了监督和报告、提起诉讼等方法。
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个人投资者的愤怒。他们认为36kr一直在逃避和敷衍,没有高层官员站出来承担责任,他们仍然在内部互相推搡。作为一个平台,强烈建议我们参与的各种项目的真实数据和收入保证之间有这么多的差异。我们以前不是做过基本的尽职调查吗?平台方真的不需要承担责任吗?以前,我也认为36kr媒体品牌的代言是值得信赖的。
这个项目也引起了其他众筹项目投资者的抱怨,甚至质疑为什么很多投资连一份书面的投资确认文件都没有。
通过对钛媒的深入调查,我们对李鸿能源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一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股权众筹平台的崛起仍然非常短暂。然而,去年蓬勃发展的众筹平台和众筹项目,在今年国家出台的各种金融平台政策限制中爆发的各种类似信贷事件中,已经逐渐冷却下来。平台责任的边界、众筹(包括股权投资)风险控制的责任人以及个人投资者的能力培训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反思和思考。
临界点
6月2日下午,在国内知名的股权众筹平台36kr的核心投资者群体中,数名投资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投资者要求36kr的联合首席执行官魏科和刘成城对36kr平台的典范产品李鸿能源的投资欺诈负责。这引起了集团内外许多其他项目的股权投资者的更多讨论和强烈反应,他们的言辞相当激烈。
由于这些问题,36kr股权投资平台上的许多投资者也表示,他们正在自发成立维权组织,并将向监管机构报告36kr。
本次涉及的标的是李鸿能源(832556),全称是山东李鸿热泵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鸿能源)。
数据显示,李鸿能源成立于2000年12月21日,其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主要业务是可再生能源和地热热泵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和技术集成。2015年6月5日,新三届董事会正式挂牌,法定代表人为余奎明。
据2015年11月17日中国网银消息,李鸿能源宣布私募计划已获董事会批准。根据计划,本次拟增持股份600万股,增发10元,筹资规模6000万元。
其中,在李鸿能源路演资料中,通过36kr股权投资平台建立的固定收益基金命名为金圣博基-36 Kr第二新三板。产品规模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期限为36个月。单次认购100万元人民币,客户不少于2个,不超过200个。经理为北京金盛姬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作为36kr股权投资平台,李鸿能源正在推动首个新的三板固定收益项目。与以往股权众筹平台项目的认购方式不同,本次认购没有目标众筹金额上限,36kr平台不保证最终会有多少人、多少钱进入本次项目的认购。作为一个新的三板固定收益项目,只需要两个人成立一只基金,然后让其他投资者继续在里面赚钱。谷玮和胡克斌是第一批进入李鸿项目的两个人。胡克斌亲自投资了2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有多少人和多少钱进入这个新成立的基金。直到今天,这个基金仍然只有少数人和600万元。
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未能找到宏利能源的相关管理层获得回复。
钛媒体记者总结了此次爆炸事件中个人投资者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核心疑问1:从私募到旧股转让的神秘变化是什么?
个人投资者谷玮表示:宏利能源现在根本无视我们。来自北京的谷玮从事传统行业,经营贸易公司和广告公司。直到2015年,我们才开始接触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我们还投资了36kr众筹平台上的几个项目。
私募是指企业向特定的发展群体增发股份的方式,而旧股份的转让是旧股东的套现离场。谷玮认为没人知道宏利能源是什么公司。如果从一开始就说是旧股转让,他相信没有人会愿意为这个项目投票。
同样参与此事的投资者章昊表示,最直接的欺骗肯定来自宏利能源,但36kr的推荐、路演和宣传工作客观上助长了火势。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接平台,还有他们自己的人都在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有多好。作为投资者,我们相信平台的可信度,并认为他们所说的数据和条件应该基于良好的尽职调查。
在章昊看来,固定增长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因此项目方提供的数据将是可靠的。然而,在该基金成立并支付后,原先承诺的私募突然变成了旧股票的转让,以前参与的经纪人和做市商承销机构都被一次性撤出。
因此,暂时放弃私募的选择。在36kr方面,据说在获得转让李鸿能源旧股份的机会之前,员工们通过寻找内部关系说了很多好话。
对于这一重大变化,平台最终只告知投资者上述事实,并未在此过程中给予投资者选择和权利,期间双方也未签署相应文件。章昊表示,36kr仍声称在旧股转让之际,该项目有多好,但没有提醒投资者这种转换的风险。在这个时候,为什么36kr仍然让我们投资者接受旧股票的转让?现在这似乎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来自宁波的民营企业主胡克斌也有同样的问题。他在这个项目中认购了200万元的股份,是固定收益基金的最大个人投资者。我们怀疑除了他们声称的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胡克斌告诉钛媒体,如果不是因为改变链接的努力,36kr会给他们选择的权利,他们肯定会单独考虑。
但是,在投资者之前签署的投资协议中,有相关条款,即投资方式是私募或转让旧股。
虽然36kr平台前期所做的所有路演、公司公告及相关宣传材料都是为了增加收入,但并没有宣传任何与旧股转让相关的内容,所以之前一些相关条款中的表述也没有引起投资者的特别关注。
新第三委员会的项目数据随处可见。如果我们隐瞒不了,还是会有这样的问题,而其他股权投资的水分含量将更加难以想象。谷玮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这样的感受。
虽然现在麻烦很多,但谷玮、胡克斌、章昊并没有明确反对变更认购方式,这进一步埋下了后续纠纷的种子。章昊解释说,当时我们仍然基于对平台的信任,我们无法了解李鸿的真实内部情况。我们只通过36kr知道这样一个小公司的存在,他们默许了他们的项目宣传辞令。毕竟,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们,所有的基金都成立了,这是基于信任和减少麻烦。
这是36kr当时与投资者沟通的信息,突然变成了一只旧股票,并反复强调和传达了这是一个绝对好的项目的信息,这是36kr的特殊友谊所获得的利益。
到目前为止,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最终变成了老股东,并以高价套现。
更激烈的对抗接下来的一个月,宏利公布的财务披露和股价迅速完全点燃了导火索。
核心疑问2:项目管理信息是否包装不当?
宏利项目路演期间提供的公司经营数据与最终披露的实际经营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距。2015年12月,根据李鸿能源的路演数据,李鸿能源2015年的预期利润为3500万元。2016年4月,根据李鸿能源披露的去年财务报告的实际情况,2015年全年亏损2600万元,扣除后的亏损超过2900万元,预期与实际差距超过6000万元。根据常识,企业在当年12月发布的对上一年经营业绩的预期应该保证没有太大偏差。但结果令人惊讶。
同样,2015年12月路演的年收入预测为3亿元人民币,而次年4月披露的实际年收入数据仅为7000万元人民币。此时,即使36kr出面协调调查,宏利也完全停止了对话。根据谷玮对36kr员工的引述,李鸿现在正在用36kr玩卑鄙的流氓游戏。
这三个投资者的买入价是10元钱的1股。财务报告出来后,李鸿能源在新三板的股价一路下跌。章昊回忆说,当7快得多的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它。我们10元的固定提价在市场形成后才超过7元。我们可以直接在新三板购买。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固定的价格上涨?现在,宏利能源的股价超过5元。
他觉得项目方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推诿,这是年度报告出来后的一个晴天霹雳。自信地进入创新层绝对没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别说今年,明年就很难进入创新层。此外,他们今年有大量贷款到期,他们是否能更新贷款将会有问题。
如果你更悲观,你将被迫进入破产清算,你肯定会损失所有的钱。现在,我们对宏利能源的所有宣传和包装,以及该公司能否继续发展都有疑问。他说。
宏利在路演文案中写道,这次将增加600万股。上调后,上市价格将在18-28元之间,2015年预计利润为3500万元,市盈率为37倍。截至2016年6月2日,李鸿能源收盘价为人民币5.95元,当日下跌0.67%。
胡克斌、章昊、谷玮等。在36kr的带领下,成立了李鸿能源固定收益基金,以每股人民币10元的价格买入。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胡克斌一直在与宏利相关人员沟通,对方总是说做市商在操纵,公司没有问题。包括2015年全年的年报数据,直到2016年4月底才发布。胡克斌兴奋地说,我意识到2015年12月李鸿能源路演36kr的宣传包都是骗局。
财务报告一出来,在李鸿36kr的股东中,李鸿人一句话也没说。
据胡克斌回忆,36kr事后确实派人打听过能源,但他没有见到能源董事长,只见到了郑副董事长,沟通无果。因此,一个月前,胡克斌专程从宁波到京华36kr总部去打听,并与章昊和谷玮一起会见了36kr负责投融资平台的副总裁欧阳浩。
胡克斌认为,在固定收益股换成旧股事件之前,是宏利能源伪造了路演信息,36kr只是尽职调查不力。但事件发生后,这一欺骗包括36kr。事件发生后,投资者与李鸿能源没有任何单边联系,投资者签署的购买李鸿股份的基金不再由李鸿能源作为合伙人签署,而是由李鸿能源的下一任员工韩冰签署最终股权转让协议。已有三人无法追究宏利能源的责任。
我们不知道36kr和韩冰是否最终创造了今天的骗局。难道只是为了从宏利能源和我们的三位投资者那里赚取超过20万元的投资费用吗?胡克斌仍是不解。
在他的叙述中,欧阳浩的及时回复是:事情到此为止,他不能自己做决定,如果有任何要求,我会和高管们讨论,并在一周内给予回复。
一周后,36kr给出了官方解释,大致说明此事是李鸿能源引起的,36kr作为平台,不承担相应责任。胡克斌又给欧阳浩打了电话,欧阳浩在电话中说他已经投资了100万元,但他仍然无法做出决定,需要进一步的高层协调。至于欧阳浩的个人投资100万,胡克斌无从知晓。
然而,当投资者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两位36kr级别的首席执行官时,他们都得到了答案,问欧阳浩。
对此,钛媒记者特意致电36kr投融资平台副总裁欧阳浩。收到的回复暂时还不方便。欧阳浩认为,投资者单方面反映的问题是片面的,我们正在认真处理,有结果我们会随时与记者沟通。就个人而言,他仍在学习整个故事。这是一种企业行为,无论结论是什么,都应该在企业层面上实现。预计官方最终答复将于3日和4日给出。欧阳浩说道。
核心疑问36kr在哪里说内部平台认购了1000万元?
在36kr平台向投资者发送的关于促进认购的电子邮件中,该平台声称自己认购了1000万股,因为它对李鸿能源的项目持乐观态度。但最终,在已设立的投资基金中,所有基金都只是该外部投资者投资600万元设立的基金,其中只有章昊、谷玮和胡克斌出资400万元。36kr平台之前声称的1000万订阅没有下文。
作为一名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章昊已经在一级市场投资上投入了一些精力。即使在他看来,国内股票投资也是一个好时机,这段经历让他觉得市场上的平台太多了。
在36kr核心股权投资集团中,也有许多在各种平台上处于困境的同理心人。投资者Wolege承认,当时他被这个项目的数据所感动,但是投资了两个项目后,他发现这个项目的估值越来越高,泡沫显然没有再参与。他认为这次36kr没有处理好,他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之前投资36kr的两个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前后信息一致,但短期内没有投资任何规模项目的计划。
参与讨论这一问题的小组中的另一个投资者是一个外行,他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他以前曾参与过艾杜。由此可见,这种情况在国内股权众筹平台中并不是孤立的。
核心疑问4:世界上第一个忙碌的经理和36kr的角色
36kr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对接平台提供信息,而是提升该投资基金的中介地位,包括帮助实现项目包装、宣传和认购。我们仍然希望股权投资平台能够负起责任。章昊告诉钛媒体记者。
除了帮助项目制作一系列不符合上述事实的包,谷玮认为,鼓励大量投资者认购36kr在李鸿能源路演集团平台上推荐的项目。其中一位名叫曼宗的投资者在路演小组中非常活跃和热情。从谷玮提供的路演群聊截图中,莽先生经常回答其他投资者关于项目前景和投资操作流程的问题。从他的信息中不难看出,他对李鸿项目持乐观态度;比如,莽总认为中国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行业技术壁垒方面能达到宏利的水平,所以你可以想象全国市场需求有多大。
此外,由于手头有数十亿份订单,业绩增长是可以预料的。一般来说,有回购协议的机构对股票没有信心,所以好的股票一般都得不到保证,而这样的声明也不时显示出他的投资信心。
莽总是刻意用语言来回避自己的身份,并用36kr来表达,让人觉得他也是一个外来投资者。这里有一些截图,其中头像很忙。
直到最近几天,匆忙的投资者突然意识到他们总是在36韩元处忙碌。。。在小组中,大声质问这位挑衅性的忙碌经理。
莽先生最终承认他是36kr的内部人员,并悄悄地将他在该组织中的昵称改为莽先生@36氪。
关于众筹平台信息披露不完善的责任,据股权投资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律师透露,一般认为股权众筹平台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没有必要也很难进行项目资格审查。投资者通常遵循自担风险的原则。
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如果信息披露不真实,众筹平台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目前,国内股权众筹仍属于私募,证监会尚未出台完整的股权众筹监管规定。但是,目前引入的一些方法也要求平台对项目的合法性和信息进行一定的审核,以防止欺诈。
然而,从固定增加到旧股份转让的变化,不管在早期阶段的公开性,包括在已经形成的契约关系中的旧股份转让一词的表述。作为平台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法律责任,而作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有必要仔细审查合同。
律师表示,这不是格式条款,一方有义务在一些关键环节提醒对方,这也是平台的责任。互联网金融风险始终存在,股权众筹缺乏土壤和坚实的法律基础。股权众筹的方向仍相对创新,资金来源和主体多种多样,信息透明度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自愿合同中,如果你对内容不确定,你应该寻求法律咨询。对投资者的警告仍然是一句老话,投资是有风险的,进入市场时要谨慎。
个人股权众筹和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作为一个行业的新兴趋势到整个信用报告和法律环境的成熟。
标题:36氪深陷股权众筹项目“涉嫌欺诈”漩涡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29577.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