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不少 问题不小 电影老胶片成收藏新宠”
本篇文章3092字,读完约8分钟
百年留声博物馆仓库
年10月,中国内地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胶片印刷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最后一条商业化胶片生产线宣告关闭,已采用120多年胶片电影在我国成为历史。 而且,电影的旧胶卷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旧胶卷的收藏前景还不错
电影胶卷(复制品)进入拍卖市场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年5月13日,在北京千年酒店举办的“北京中韩春季拍卖抗战专场”上,出现了标示为“满洲热河战争”的电影复制品,拍摄价格为2万元,最终以36800元成交。 多年来调查和研究旧胶片收藏的上海音像资料馆导演龚伟强说,这是迄今为止他看到的第一部进入国内拍卖市场的电影的复制品。 年11月23日,在嘉德“尘封八十年的中国记忆——海岚里昂的东方传说”拍卖会上,以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摄了一批名为“30年代拍摄张学良纪录片”的作品(其中35毫米胶片1册、8.5毫米胶片2册)。
旧胶卷的收藏者还不少
电影胶片收藏兴起的特点之一是收藏主体的多样性,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博物馆、档案馆等,都加入了老胶片收藏大军。
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唯一的国家专业电影档案馆,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主任林思鼈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截至年底,电影资料馆收藏的电影复制品超过3.3万部,26万部以上,电影素材库收藏有2.7万部以上的电影素材。 我们收藏的首要目的是保存和维护胶卷。 ”。 关于收藏标准,林思魏表示:“首先收集馆内尚未有的资料,包括各种电影、各种规格的胶卷,无论是正规制作机构制作的电影,还是个人录制的有珍贵复制品的电影。”
据龙伟强介绍,国家博物馆收藏已经向现代胶片、影像敞开大门,“其中包括杨虎城孙子捐赠的上海明星电影企业20世纪34年代拍摄的电影胶片,杨虎城阅兵、陕西风光和1934年杨虎城陪伴宋子文西北三部分复制品。
一点图书馆、独立书店、学术研究机构、民间收藏家也收藏着旧胶卷。 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院公众史学研究中心通过文献与影像资料对比研究获得巨大成果的民间收藏中,是一所私人设立的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古老胶片藏品也十分丰富。
收藏主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旧电影胶片巨大市场的诉求,“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视频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网上一点点历史影像的短篇视频点击量比较高,如张学良的抗战演讲等。 这证明了电影胶片的网络诉求也很大。 ”。 龙伟强补充道。
旧胶卷的收藏问题还很小
龙伟强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遗留下来的1949年以前关于中国主题素材的电影胶片数量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中国机构和个人拍摄的各种电影,以及外国机构和个人拍摄的中国主题素材电影约有三分之二丢失,大多只是记载在文献和目录中,但没有出现实物电影。 虽然国家对胶卷本身的重视有所增加,但电影胶卷并未纳入文物评级。 gongwei表示:“一些孤立的胶片作为文物,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胶片设定为文物级别。 这有助于胶卷的保护”。
电影胶片作为消耗品,其采用寿命有限,最好有恒温恒湿的残留环境。 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馆长张建洛介绍说,即使是有经验的放映员,一张胶卷也能放映500次左右,重新上映就不清楚了。 另外,初期的硝酸片是易燃的,会自燃。 保留恒温恒湿等环境,对民间收藏家来说并不是低门槛。
关于电影旧胶片流通的相关问题,龚伟强认为第一是四个方面。 一个是与照片相比流通量少。 主要是拍卖和民间古董市。 不能保证每次拍卖都有,气势和气候还没有形成。 二是买家少。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收藏者没有放映机,购买者很少。 三是非常便宜,基本在几千元到一万元之间,很少有超过一万元的。 价格低对保护不利。 有些胶卷卖不出去就坏了。 另外,也有人为了取一点上面的银弄坏了很多胶卷。 另外,现在的交易中有些采取“蒸包”的形式。 有些在购买前只能看到截图和简单的文案介绍,而不能看到视频。 如果能制作一点视频样本,对购买者的吸引力一定会增加。 因为很多机构都是国家经费,没看录像的不能插手,这也是胶卷卖不出去了。
文/实习记者张鹏禹
人物
张建洛和他的1.2万部旧胶卷
在旧胶片收藏界,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馆长张建洛很有名——他的博物馆目前中外经典黑白彩色8.75毫米,16毫米和35毫米电影胶片1.2万部(其中1978年前的信息演示和纪录片2000部),电影 博物馆里有两个馆。 一个是洛阳八路军事务所,2000部电影胶片是抗战主题,有留声机、唱片等收藏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收藏有《延安岁月》、《永远的怀念》、雪地追悼会的胶卷等。 此外还有16版国歌唱片、日军陆军军歌唱片和裕仁天皇演讲唱片、卫立煌、张作霖使用的留声机。 另一馆位于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占地600平方米,有1万部电影胶卷收藏。
在部队放映过电影参加过对越反击战
张建洛1961年出生于洛阳老城区,1979年在广西边防三师服兵役,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法卡山战役。 他最初和电影胶片结缘是在部队的时候给战友们放电影,退伍回河南后,张建洛开始从电影院收集一些坏了的电影胶片。 1984年,他月薪30多元,电影胶卷只卖50元。 为了筹集资金制作胶卷收藏,他拿着3台照相机去新兵报到点拍新兵的照片,晚上冲过去发,一张就收了一张钱。 1989年,他用一套书交换了胶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我国三次核试验的成功”。 这部电影是用海外胶卷拍摄的,保存得也很好,至今上映还很清晰。 他还收藏了1976年9月18日下午洛阳30万居民悼念毛主席分会场的素材带。 张建洛说:“我在其他地方没见过这个磁带。” 1990年,张建洛的孩子出生了。 因为钱都花在电影胶卷的收藏上,所以夫妻办完孩子的满月酒,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用60万美元买了下一个发行处的所有胶卷
1993年,张建洛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在汪流、周传基、傅正义等老师的指导下,从原来只收藏信息纪录片改为兼收故事片。 故事片的拍摄场景和信息片一样,可以保留当时的历史风貌。 “在电影《跟踪追击》中,可以看到60年代广东的街景,以及王老吉凉茶的招牌。 电影《神女峰之雾》是当时三峡大坝还没有建成,都是70年代三峡的旧貌。 ”。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张建洛开始在各地的电影发行所收购电影胶片。 2000年以后,他的收藏规模越来越大,没有逐张领取电影,而是全部购买了一个发行所的胶卷。 张建洛笑着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这叫做重复购买、掠夺性购买。 ”。 有一次,他倾其全部筹集外债60万元,买了一部4卡车的电影胶卷。 只是为了留下这些胶卷,他买了好几只空调,三年来一直开着。
既是收藏,也是急救保护
张建洛说:“收藏一方面依赖知识经验,另一方面也很有感染力。 那个时候,我花了60万美元买了电影发行所的所有胶卷。 我刚买回来,上司就打电话来收购加价。 我不卖。 后来,我听说他们早就盯着这些电影看了,但怎么也动不了,最后还是到了我手里。 这几年收藏增加了,去年建了博物馆。 其中有放映室,定期免费放映老电影。 ”。
关于收藏电影胶卷的最初目的,张建洛说:“我迎接了一位老奶奶。 那时,她抱着孩子看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孩子哭闹,她出入不全。 这成为了她的遗憾。 几十年后,奶奶的孩子长大成为老板,一直想实现妈妈的这个梦想。 在她76岁生日的时候,这个上司发现了我。 我为她上映了《冰山上的来客》,奶奶很高兴。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电影情结。 电影胶卷不能播放,只是随着岁月的冲洗,越来越少,我现在收藏的目的也成了急救的保护。 我想多收一些珍贵的电影,保存珍贵的历史影像和世代的回忆”。
文/实习记者张鹏禹
供图/张建洛
标题:“藏家不少 问题不小 电影老胶片成收藏新宠”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40612.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