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帮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创业项目、创业信息、创业商学院、创业辅导等商机资讯、助您时刻掌握最热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创业 > “中国正在减“肥””

“中国正在减“肥””

来源:青年创业帮作者:简万贵更新时间:2021-04-01 09:19:14阅读:

本篇文章4186字,读完约10分钟

山东临沭县化肥厂经历着艰苦的时间。 生产现场空无人,玻璃破碎,机器生锈,袋装化肥散乱堆积。

县里曾经的100多家化肥厂,现在只剩下一部分了。 十年前,大部分化肥厂门口都有等待收货的经销商,拉货队伍相距几公里。

全中国的化肥厂必须面对这个农业大国已经在努力削减“肥料”的现实。

“生产线空在那里。 一点点的公司只能转型和出口。 ”。 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年,中国提出了“化肥零增长”的目标:从年到2019年,将化肥采用量的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年前,主要农作物化肥采用量以实现零增长为目标。

“中国正在减“肥””

年末,农业部报道称,这一目标已于3年前实现。 农药的采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的采用量实现了零增长。

金书秦《这是农业的转变》评价如下。

“来村干部,穿化肥裤子。 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金书的老家在潮湿的南方农村。 他小时候在家种田,把尿素放在米缸里,说“粒粒如糖”,不擅长的孩子“差点放进嘴里”。 化肥当时罕见、珍贵,为中国人的肚子提供养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金书秦的长辈将猪粪和化肥混合——这可以节约化肥,选在农田里。 "当时,人工成本低,化肥被有机质包裹,利用率高. "

在崔振岭的老家,氮含量高的化肥还没有被使用,替代品是氨水。 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大池塘,充满气味,每年每家分氨水,一人除草,一人推,和种子一起埋在土里。 他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和粮食安全中心的教授,经常和化肥打交道。

“中国正在减“肥””

“合成氨的发明养活了世界一半的人。 ”崔振岭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化肥起源于欧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施用化肥使欧洲人口翻了一番,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鉴于化肥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合成氨技术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正在减“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签署的第一个商业协议是引进了中国13套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合成氨装置。 邓小平访问的最大订单是从美国购买尿素和磷酸二胺,两者都是肥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链表示,化肥养分浓度高、力量强、劳动强度下降。 化肥养分是以前传下来的有机肥的10倍以上。 一亩地10公斤的氮素供应是25公斤左右的尿素,一个劳动力可以徒手半天完成运输和施用。 自古以来农业就消耗了许多人几个月的时间。

“中国正在减“肥””

张福链目前担任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化肥减量增效的首席专家,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是“化肥零增长”的三个试点之一。

过去,中国大大实现了化肥的增长。 化肥刚进入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基础薄弱,化肥生产依赖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化工投资的40%、高质量无烟块煤的50%、进口天然气的30%、进口硫磺资源的60%以上用于化肥生产 国家为大中型化肥厂建设了专用铁路、输电线路、铁路、码头仓库等。 化肥成为战术资源,曾经举全国之力生产。

“中国正在减“肥””

当时人们穿着化肥袋改建的裤子,大多由日本制造、棉纱生产,不吸水,不容易印字。 流行顺口说:“来村干部,穿化肥裤子。 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

随后,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了现代化的工业氮肥系统。 1990年,中国超过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的化肥发展如此迅速,在全世界都是奇迹,其中,政策永远是第一位的,大力鼓励。 ”。 崔振岭说。

每年在中央的《一号文件》中都会提到对这些化肥业的奖励措施。 这包括增值税、运输补贴和电价优惠。

最经常出现在农村墙壁上的是化肥广告。 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显示,30多个广播地区的画面中,最多有20个是化肥广告。 “制造商花了很多钱,证明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 崔振岭说。

把耕地看成银行,把粮食储存在土地上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是世界平均的3.4倍,非洲的27倍。

直到广阔的大地被化肥“饱食”,不得不减少“肥”。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本身是养分,无毒无害,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 崔振岭说,适量采用化肥,可以使水果更香,甜瓜更甜。 但是,如果作物吸收过多,就会和人的“三高”、发胖一样,抵抗力下降,“作物倒下,产量下降,病虫害增加,农药加重,质量也下降”。 多余的养分无法吸收,排出水中,进入地下,污染地下水,通过流失污染河流,形成面源污染,在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中,有化肥中的元素。

“中国正在减“肥””

金书秦开玩笑说自己“常在粪坑里走”,在农村看到许多“污染摘心带”:农村河边经常最脏,漂浮着农药和化肥袋,垃圾也在河边焚烧,“生态系统局部崩溃,鱼虾无法生存”。

“减少‘肥料’的最直接目标是改善环境。 ”化肥零增长被视为农业转型和绿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健康,“瘦身”是必要的。

“化肥零增长”提出后,我们专门测算了一下,是从哪里开始减少的? ”。 金书秦先生说:“我发现玉米和水果蔬菜是使用化肥的大企业。 ”。 这是化肥减量的“主战场”之一。

据农业部统计,2003年以来,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84亿亩,占粮食面积增长的97%。 金书秦先生说:“产量、库存量、进口量都在增长。”金书秦先生说:“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证明许多玉米进入了库存。”

一边进口一边储备库存,好粮食入库进入市场不好。 农业研究者认为原因是进口玉米比国内玉米便宜,国内国际价格“倒挂”。

过去,中国的玉米栽培主要分布在“镰之弯”区域,从东北延伸到华北、西南、西北,弯得像镰一样,成吨的化肥撒在这片土地上。 目前,挂在北方农村窗前的玉米可能不再生长,失去“作物之王”的桂冠,政策被引入大豆、杂粮的栽培。

“中国正在减“肥””

年,玉米产量在保证粮食安全的背景下,12年来首次下降。 金书秦先生说,“我们有勇气,潜力低下”。根据农业部的计划,每年需要减少5000万亩玉米的种植面积。

“到目前为止,玉米的临时储存价格被取消,成本大幅下跌,市场不再让你播种。 金书秦说。 两只“大手”都在调节栽培结构。

另一个“化肥零增长”试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也在推进。 该技术为土壤“体检”,因地制宜施肥。 张福链介绍,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数十万个试验表明,精准施肥可实现亩产5公斤、增产5%~8%、增收100元的效果,果菜茶等经济作物亩产20~90公斤、增产10%~20%。

“中国正在减“肥””

“以前我们要求的是产量,只能涨价,不能像工资一样,降一元。 化肥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为这个招聘量也一直在增加。 ”。 金书秦表示,“现在要保持生产能力,重视耕地质量等级,视耕地为银行,将粮食储存在土地上。”

“中国正在减“肥””

他把“化肥零增长”比作开车,先踩刹车,再刹车,最后跌倒,最终负增长。

“一元钱的苹果没人买。 十几块钱的人在偷。”

北京的农业劳动者石嫣现在正在寻求不使用化肥的耕作。

她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读书时公费在美国“洋插队”务农,毕业后成为新农民,在北京顺义种了300亩地,雇了50名员工,为约800户家庭提供蔬菜和水果。

她还与三里屯的外资公司合作,在北京的高楼建设绿地,只有有机肥,客户多为城市中产阶级。 化肥用多了,食物会变涩,吃了就可以吃了。

在村子里,一问村民农场的名字,未必谁都知道,但一找“种地的大学生”小组,村民马上就来找她了。

村民一开始不理解她,不施化肥,说:“你们傻吗? ”。

几年后,她的产量减少了,但地力正在恢复,“在农场随便挖铲子就能看到蚯蚓”。

两年前,她开始观察“北京市推有机肥”,政府发放补助金,每吨支付600元有机肥,只花120元。

她得到了“生态卡”,可以直接购买补助金后的有机肥料和生物制剂。 “这是‘化肥零增长’之后最明显的感受。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世纪初鼓励化肥产业的哪些补贴逐渐取消,财政支持流向了有机肥。

年,农业部选定100个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各县给予1000万元补助资金。 美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年将继续扩大范围,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进行试验。 这是保证“化肥零增长”的一大措施。

“一元钱的苹果没人买。 十几块钱的人偷了很多。 人们现在追求的是质量,”张福链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石嫣则说:“从求量到求质,我们面临的是中等收入群体,费用诉求在升级。”

人们在寻找更甜的水果和蔬菜。 “化肥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滥用,老百姓不知道具体用量”崔振岭说,经销商为了保证没有问题,鼓励农民多使用化肥。 农户之间的交流是:“今年谁家的土地长得好,其实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农民的回答总是‘多施肥浇水’。 ”。 东亚有“土地有灵”的文化,农民尊敬并感谢为他们提供食物的田地。 这是因为多施肥把它还回去。

“中国正在减“肥””

石娲26岁之前没有在农村呆过,这几年新农民的生活“农民对土地的关联感大大降低,土地和生活的传承中断,农民上楼,想到孩子再也回不来了”。 人们不在意这片土地又会产生什么了。

她翻译了《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在1911年写的书。 被称为“四千年农夫”,核心观点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千年不衰的奥秘就是农家肥的应用。

石嫣说:“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崇拜,在羡慕东亚农耕的同时,也困惑着美国应该如何摆脱破坏地力的方法。”中国农民不太计算劳动力的投入,其他行业花两倍的时间挣两倍的工资,但农民

金书秦“农民比我们更了解”,一位从事农村经济研究的金书秦说:“如果顾客能够信任,市场能够辨别高质量的农产品,农民就能够获得必要的价值,种植高质量的水果和蔬菜。”

“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配送、流通,年轻人更多,乡村也将振兴。 ”。 石嫣说。

除了产业兴盛外,金书秦认为减少化肥农药,提高水质,便于生态居住,也有利于乡村振兴。 化肥是“瘦长”的身体,纤体也很美的“脸”。

对山东省化肥厂来说,如果不尽快调整方向,国内市场的好日子可能已经过去了。 施肥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学会了燃烧植物保留养分。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化肥业为化肥“肥”。 但今天,化肥业必须适应人们寻找的更合理的施肥方法。

“中国正在减“肥””

“化肥公司的压力比我们大,比政府大。 ”崔振岭说,“‘化肥零增长’意味着产量的天花板到了,以前可以以项目规模占领市场,现在必须改变方法,真正为农民服务。”

但是化肥厂面临的完全不是坏消息:农业专家说,非洲至今仍在研究化肥的使用方法。

标题:“中国正在减“肥””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9879.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