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计算机视觉宗师,Thomas S.Huang(黄煦涛)先生去世!
本篇文章1746字,读完约4分钟
雷·科技评论:计算机视觉之父、中国视觉大师托马斯·黄(Thomas Huang)于2020年4月25日晚逝世,享年84岁。
这无疑是计算机视觉的一大悲哀,尤其是在中国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在中国计算机视觉史上,有两个重要的人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傅(1930-1985)和黄(1936-2020)。
如果说模式识别之父、普渡大学的傅·是中国模式识别的引导者,那么同样在普渡大学任教的托马斯·黄则是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关键先生”。
托马斯·黄(Thomas Huang),1936年生于上海,1956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是继傅之后,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多媒体领域最有经验的中国科学家。1980年,托马斯·黄从普渡大学转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他的研究倾向于早期的信息处理。他发明了预测差分量化(pdq)的二维传真(文档)压缩方法,该方法已发展成为国际G3/G4传真压缩标准。此外,在多维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他提出了关于递归滤波器稳定性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的研究偏向于运动视觉。代表性的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一个从二维图像序列估计三维运动的公式,这为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由于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贡献,黄也被中国计算机界誉为“计算机视觉之父”。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在托马斯·黄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方、浙江大学的顾维康。他们在托马斯·黄实验室的所见所闻为早期中国计算机视觉研究者打开了一扇窗。
托马斯·黄的第一个学生是艾伦·波维奇,他是由戴维·曼森联合指导的。艾伦后来在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任教,并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生。艾伦最著名的中国学生是ssim算法的发明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和滑铁卢大学的纣王。ssim算法是测量两幅图像之间相似度的经典算法,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外两个学生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翁鞠扬和西北大学的吴英,他们培养了很多学生,并帮助黄门大学开枝散叶。
翁鞠扬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他是中国第一个被托马斯·黄录取的博士生。1989年,他编辑了托马斯·黄的《运动 和结构从图像 序列》,然后转向“计算自主心智发展”和机器人学领域。他在1992年的cresceptron项目中提出了两项技能:“数据增强”和“最大化”
吴颖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托马斯黄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西北大学任教,培养了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员华刚在内的一批学生。吴颖和华刚均担任cvpr项目主席,吴颖担任2017年cvpr项目主席,华刚担任2019年cvpr项目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担任cvpr主席和项目主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只有少数中国人在2017年前担任反映学术能力的cvpr
pc。黄自己是第一个担任cvpr
项目(1992)主席的中国人。第四位担任cvpr项目(2012)主席的中国人是罗彻斯特大学的罗杰波。罗杰波也是“黄门弟子”。他在纽约大学水牛城校区攻读博士时,导师是中国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另一名学生是黄思明,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学院院长。
除了学术界之外,托马斯黄的许多弟子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其中杰出的有:圣安东尼奥德克萨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华为诺亚方舟计算机视觉首席科学家田琦、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芮勇、智星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旭、360集团前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易图科技首席技术官严水城、从云科技创始人周西等。托马斯·黄也积极提拔年轻一代,李菲菲的第一个教职是在托马斯·黄的积极推荐下产生的。马毅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只大牛,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与托马斯·黄在uiuc共事,也深受托马斯·黄的影响。托马斯·黄对计算机视觉(尤其是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影响可见一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位在简历领域取得成功的中国学者都或多或少地与托马斯·黄有过接触,托马斯·黄已经成为中国视野中的一盏明灯。
灯塔永远不会熄灭,照耀着每一个梦想并愿意在cv航海时代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在风浪中航行。
黄先生是不朽的。
标题:华人计算机视觉宗师,Thomas S.Huang(黄煦涛)先生去世!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1874.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哪些问题是投资人常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