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本篇文章2683字,读完约7分钟
新京报插画/陈冬
目前,振兴东北已进入重要阶段。 深化中央企业改革,已经到了不能再等、不能退、不能拖的时候了。
最近,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的焦点在于《吉林报告》对吉林省情的评价、产业选择的方向、东北问题的核心。 在争论中,有专家认为,快速发展轻型产业的选择不符合吉林的实际。 对于产业结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深化改革是不二选择。
其实,上述关于林毅夫报告的争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从东北的角度不考虑问题,为争论而争论的情况。 如果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和如何模型整体的角度,而是站在东北三省的现实角度,站在东北地区的人从下往上看的角度,站在宏观理论的高度以及从上往下看的角度,那么一些问题可能会得出另一个结论。
东北三省实际上是“中央企业大省”
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一个重要命题是国有公司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今天这个命题再次摆在东北面前,只是其对比性更强,文案更重。
国有经济事关重大,要突破东北迷局,就必须深化国有公司改革。 这是学术界的惯例观点。
的东北地区外学者提出辽宁是国有经济的大省。 在我看来,他说得对,也错了。 是的。 改革之前,开始时,辽宁国有公司的数量确实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96户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不过,现在辽宁的地方国企经过多年改革,已经不多了,但实际上真正运行的有一百多户。
但是,辽宁的地方国企已经不多,地方国有资产在全国排名不靠前,但确实是国有经济的大省。 但是,任何国有公司都是中央企业。 所以准确地说,辽宁是“央企大省”。
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一样,是中央企业的大省。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央企的优势是数量多、行业广、区块大、投资多。 可以说无处不在,地位很重要。
东北中央企业壁垒很大,在重要领域掌握着绝对的资源。 在东北三省的国有公司中,中央企业是绝对的主力军,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际上,有些城市是公司。 一个公司是一个城市。 大庆“打喷嚏”,黑龙江“感冒”。 一汽“打喷嚏”,吉林“发烧”。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来投资放缓,相对于民营企业“小家碧玉”,地方政府对央企这个“豪门望族”普遍表示欢迎。 中央企业的投资都是大项目,不仅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增长,还会持续带来巨额的产值和税收,因此中央企业成为了各地的“香饽饽”。
2003年至2003年10年间,央企在东北地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近2万亿元。
中央地面融合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但是,在东北地区,以中央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型公司运营效率很低。 年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公司资产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总资产的51.6%,但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仅占32%和30.7%,资产规模和市场调控规模及利润水平明显不一致。
目前,央企工厂大集团多,公司社会问题严重,地方政府压力大。 中央企业改革东北三省不能主导,但必须承担公司原有的社会职能。 例如,长春市为一汽设立了汽车产业开发区,专门承担一汽剥离的社会功能。 居民的供电、供暖等至今仍由一汽负责,但下一步将完全剥离。 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地方的负担能力。 光辽宁省,就有190家中央企业需要处理“三薪一业”移交问题,给地方政府带来了350多亿的负担。
从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形成了中央地融合的改革方向。 《意见》要求“通过股权多元化等方法整合中央公司在东北地区的资源……研究中央公司和地方的协调快速发展政策”。 但是,在实际的事业中,中央地融合的话题并不容易。
一种是中央争夺利益的“条块”游戏。 东北一直有“条”和“方块”游戏的老话题。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由地方政府控制,但央企人员的财物是独立运行的,着眼全国进行产业布局,省级政府“插手”并不容易。 黑龙江是产油大省,但炼油能力都在外省,他们只出口原料辽宁省认为他们是炼油大省,但炼油能力和乙烯生产能力为60∶1,没有深加工的发言权。
二是与民争利,“挤出效应”严重。 一个地区的资源、生产要素有限,如果多了,那块就少了。 天量的央企投资,将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稳定就业、加大基础税收的中小民营企业,资源和要素只会被挤压边缘化。 中央企业的“巨无霸”高速发展,是东北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滞后和经营者环境的恶劣。 年,全国五百强民营公司中,东北三省只有14户,年10户,年9户,年10户。 江苏、浙江等省进入排行榜的都是百户左右。
中央企业的巨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
中央企业投资,加强了东北的投资拉动结构。 地方要迅速发展,工业要振兴。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中央企业不一次性重复的巨额投资未必是好事。 央企投资几十亿到几百亿,以资本密集为首要特征,对地方经济来说处理了gdp的规模,但不能同时拉动就业、支出等基本民生问题。 据说辽宁抚顺大乙烯可以直接就业上万人,但也有专业性强,连本科生都进不去的。 如何处理煤炭领域枯竭剩余的几十万矿工及其家属的就业问题? 你怎么处理四五十岁的人的就业?
中央企业投资,固化了东北的重产业结构。 央企扩大投资固然是供不应求的大好事,但大项目投资一旦落地,将形成产业形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多为重化工,越是大项目,当地的产业结构越偏向重化工,形成了特殊的“路径依赖”。 中央企业一旦亏损,不仅地方经济总量下降,难以弥补的税收漏洞变少,形成城市经济的“崩溃”。 例如大庆油田每年减产150万吨,光这一点黑龙江省的工业增加值就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而且,在东北,“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使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政府性债务合同,形成了相当大的产能过剩。 本轮产能过剩,与几年前一些行业——钢铁、石化、水泥、造船等过剩投资有直接关系,其中许多是央企的“功劳”。
鉴于中央企业具有要素垄断效应、挤出效应,鉴于地方政府对中央企业严重“路径依赖”,中央企业不改革,地方政府无法真正发挥市场力量、民营经济力量、中小企业力量,市场化的投资体制、项目落地机制不大 中央企业不改革,东北国企改革不太正式推进,真正的市场体系在东北不建立,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不太扭曲,供给侧结构改革不太可能推进。
目前,振兴东北已进入重要阶段。 深化中央企业改革,已经到了不能再等、不能退、不能拖的时候了。
中央企业改革制约东北的国企改革和整个改革。 建议中央与地方协调,下大决心,合理分配改革价格,共同完成这一振兴东北的核心问题。
□梁启超(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标题:“东北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40252.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