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热”被泼冷水,到底多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本篇文章2359字,读完约6分钟
资料来源:金角金融边肖周大生
公安部改了口。
原定于6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一个头盔区”,将暂时只处罚摩托车,而电动自行车将主要以宣传为导向。
5月18日,刚刚开始上涨的头盔概念股突然一路下跌。连续三个板块的南京巨龙率先跌停,而刚刚起飞的宜芝米、新日、三福户外、国家科技等活跃股则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跌停。
政策是一根指挥棒。
风口上的头盔
4月底,活跃在朋友圈的微型企业突然开始销售头盔。
这一切都源于公安部的一份纸质公告,称从6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盔一带”的安全保卫行动,安全带指的是安全带,而头盔则是这一热潮的主角。
据统计数据显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汽车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约80%的死亡是由颅脑损伤造成的。正确佩戴安全帽和规范使用安全带可将交通事故中的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
精彩的弹幕,都在客户端
在公安部给予指导后,江浙立即出台了管理细则。那些不按规定戴头盔的人将被罚款20到50英镑不等。
关于头盔的价格。
政策已经出台,购买头盔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在淘宝头盔类别中,每月销售的前15种产品超过了1万件,而最畅销的一种,价格高达198英镑,已经收到了3万多件商品。
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所的计算,自5月份以来,摩托车和电动车头盔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近400%。
随着销售量的急剧增加,价格自然会上涨。以电动摩托车的野马头盔为例。51元的原价已经上涨了五倍,达到了258元。
甚至普通的建筑安全帽也从8元涨到了13元。
在一端,在年初打开面具的倒置的人是狂暴的,头盔层通过反复握手而增加;另一方面,当价格上涨时,一些制造商停止发货,等待大货。
头盔市场是淘金热土。
闻到一夜暴富的味道,混乱就会随之而来。5月18日,义乌市反假信息欺诈中心的报警报告显示,购买头盔的欺诈案件已经出现:“欺诈者通过群发和qq群发卖头盔的信息,以货源紧张为由,抓住受害者囤积商品的心理,然后以收贷款为名实施欺诈,犯罪方式类似于购买口罩等防疫用品的欺诈案件。”
透支,通常在过热后
与“面具热”不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头盔。
在正常情况下,头盔的生产周期长,产量不大。这严重限制了产品的流通速度。
普通头盔厂的产品对应一套模具。由于注射成型过程具有周期性参数,根据每分钟一个壳的计算,每天24小时不停机只有1440个输出。为了增加产量,必须增加模具的数量,开模的成本也不低。
由于产能有限,原有需求一直相对稳定。头盔制造商通常没有太多的设备投资和多余的生产能力。如果日产量超过2000,它将被认为是一个大工厂。
在“一盔一带”新政带来的头盔需求短期集中爆发下,国内新需求缺口接近2亿。
受这股热潮的影响,头盔相关产业开始腾飞。abs工程塑料作为最直接的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了1000-1500元/吨,部分品牌的涨幅接近2000元/吨,每股收益的涨幅为100-200元/吨。
其他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制造商。,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16万家企业的业务范围是“abs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和头盔”,其中近70%的头盔行业相关企业在5年内注册成立。
自2012年以来,中国头盔行业相关企业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并在2017年达到顶峰,从7.88%上升至21.09%。此后,增长率放缓,但仍保持在19%以上。
然而,在新政脱颖而出后,仅从4月21日到5月18日,就有3503家头盔行业相关企业在工商局注册。
大量热钱涌入头盔行业,一纸公告煽动无数相关企业升天。
这股热潮不会持续太久。
头盔不是像面具这样的消耗品。在使用频率的限制下,它们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窗口”。当热潮消退时,过剩的产能只会成为行业的陷阱。
第一波进入市场的人可能是有钱的,但是随着政策的调整、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购买者很可能会失去他们所有的钱。
狂热背后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和销售电动自行车最多的国家,年产量超过3000万辆,全社会电动自行车数量接近3亿辆。
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安全已经讨论和制定了很长时间。
2011年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在原则上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了界定:“非机动车是指由人力或畜力驱动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以及由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大速度、空汽车质量和外形尺寸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机动轮椅车、残疾人电动自行车等车辆。”
后来,新的国家标准和其他法规,通过统一的安全标准,对电动汽车进行了更加详细和规范的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安全。
据统计,仅2013年至2018年五年间,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就达5.62万起,造成8431人死亡,6.35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1亿元。
戴着头盔走在最前列,这一次也尝试了很长时间的水。
2017年3月25日,上海开始实施《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其中“提倡驾驶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上驾驶电动轮椅的残疾人佩戴安全帽”的条款,是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帽首次提高到交通法规的水平。
然而,没有强制力的宣传收效甚微。
截至2018年7月,上海电动自行车头盔使用率仅为12.5%,乘客使用率仅为2.0%。全天伴随电动自行车的外卖行业是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其磨损率达到34.3%。其中,外卖平台对戴头盔提出了严格要求。
人们不想戴头盔,这不仅影响发型、视力和头盔的佩戴,还有一个关键因素——电动自行车头盔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使用广泛、涉及人群较多的国家标准“摩托车头盔”,只有行业协会制定的电动自行车头盔集团标准,该标准仅在电动自行车头盔生产相对密集的乐清市实施。
电动自行车没有行业标准头盔,因此质量难以确认,甚至部件在碰撞中可能会损坏,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一切还没有准备好。政策,推得太快了。
标题:“头盔热”被泼冷水,到底多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1259.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