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首轮融资2亿元,真功夫一年营收50亿…“中国版肯德基”们的生意经
本篇文章5446字,读完约14分钟
上世纪末,肯德基和麦当劳相继进入大陆,引起了三层内三层外的大排队。此后,他们以每隔一年占领一个城市的速度进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州、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中国人的生活进入了快餐时代。
当时,没有人预计未来30年中国的快餐行业会“遍地开花”。如今,两个快餐巨头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随着中国快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我们的本土快餐品牌也在迅速发展。
最近,中国烹饪协会公布了2018年中国70大快餐的名单。该榜单是根据企业规模、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估的,除了前三名:肯德基、麦当劳和汉堡王。此外,还有四种中式快餐进入前十名,分别是老湘鸡(第四)、功夫(第六)和湘村鸡(第七)。在快速增长的快餐市场中,中式快餐占据了全国近一半的份额。

与国外快餐相比,具有设计感的店铺设计、互动性和更加个性化的用餐体验,以及符合“健康男孩”和“健康女孩”的营养标准,都是推动中式快餐快速发展的原因。这些本地快餐品牌是如何爆发的,企业家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样的业务?创业型国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前4名:永和王,排名第9
开了近400家店,李嘉诚投资了200万美元
永和王的创始人是台湾商人林毅傲。当时,林毅傲和许多在上海的台商都非常想念家乡的豆浆油条。在永和长大后,他和朋友开了一家豆浆店,商标注册为“永和王”。
1995年12月12日,永和王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起初主要的食物是豆浆和油条。
当时,林毅昊将永和大王定位为“中国的麦当劳”。1997年,李嘉诚旗下的嘉义新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找到一扇门,投资200万美元,持有该门1/3的股份。随着风险投资的注入,永和大王的开店速度一下子冲到了18家店铺。
截至2004年,永和大王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等城市开设了80多家店铺,年营业收入达3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店铺的开业,永和王的菜单也逐年丰富。到2010年,永和大王的产品从最初的油条、豆浆和粥扩展到近50种桌面风味的中式快餐,如米饭、面条和小吃,涵盖了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营业时间。
截至2018年,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早餐收入不到永和大王收入的四分之一,而晚餐收入占了大部分。从豆浆和油条起家的永和大王现在有60多种餐饮产品和组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是产品需要转型,永和大王也随着消费群体的变化在品牌定位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起初,永和大王针对的是25-45岁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但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永和大王也适时调整了对21-45岁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定位。
2017年,永和王推出了一系列冰制品,如豆浆和冰淇淋,在一些净红茶店,它们的味道与拿铁相似,用豆浆制作的冰淇淋成为净红产品。
除了在产品方面接近年轻消费者外,其装饰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如今,雍和宫的店铺已经从第二代店铺的古色古香转变为第三代店铺的休闲风格,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
除了与时俱进之外,餐饮品牌还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门店的选址。这与商店的线下客流有关,直接影响到商店的经营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会发现在麦当劳二三十米的范围内有一家肯德基分店,而这两家分店属于“对立”的正面定位。
王永和不甘示弱,基本上采取了后续策略,“无论麦肯去哪里,我都会跟着。”一方面,麦当劳和肯德基选择的地点必须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其次,毕竟中餐和西餐的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永和王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互补和竞争关系。

到2018年,永和大王已经从一家“早餐店”变成了一家“大众餐厅”,并在全国开设了近400家连锁店。永和大王的成功与其积极求变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
前3名:以村庄为基础,排名第7
年收入近20亿美元,红杉和海纳亚洲投资2000万美元
如果说永和王是“麦当劳的中国版”,那么农村基地可以说是“肯德基的中国版”。
1996年,李红和丈夫在重庆街头开了第一家“乡村鸡”快餐店。到2019年,这家“吃鸡”的餐厅已拥有600多家直营连锁餐厅,分布在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云南、湖北和湖南,每年的顾客超过1亿。
村里一年能挣多少钱?一些餐饮业人士认为,根据他们的宣传,他们每年接待的顾客超过1亿,每人的贡献收入估计为18元,农村基地的年收入约为20亿元。
1996年成立之初,农村基地走的是西式快餐路线,以汉堡、炸鸡等外国快餐为主菜,兼顾了酱鸡、宫保鸡丁等川菜中式快餐。1998年,面对西方快餐的冲击,农村基地把“四川快餐”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红夫妇为农村基地梳理了产品线,彻底放弃了以炸鸡、汉堡和炸薯条为重点的想法,转而以传统的香菇鸡米面、牛肉米粉和酸辣鸡米为主要产品的中餐。
由于口味重,符合四川和重庆的口味,以及人均12元的平价策略,这个农村基地已成为重庆的一个世界,远比许多外国快餐品牌更受欢迎,并创造了高峰时段接待2800多名顾客的记录。
曾经信心十足的“我们可以开车去肯德基和麦当劳去的任何地方。”正是因为在肯德基旁边开了一家店,乡镇才有了充足的客流。
2007年,红杉资本和海南亚洲看中了农村基地的潜力,开始联合向农村基地注入2000万美元的巨额资金。随着大量资金的注入,达到顶峰的村庄基地的帷幕拉开了,开始大规模扩张。
2010年9月28日,农资基地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刻,当天,农资基地开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快餐连锁企业。上市当天,湘存基的股价收于26.45美元,比发行价16.5美元高出60%。
此前,为了吸引和留住核心人员,农村基地董事会批准了高达772万份普通股票期权作为对员工的额外奖励,其总价值达到1亿多元。上市后,这个以村庄为基础的团队产生了100多名百万富翁。
然而,在2016年,村庄基地选择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但退市后的村庄基地仍然雄心勃勃。有一次,据外界报道,农村基地在试图通过私有化退出美国市场后,又回到了国内资本市场。2016年1月8日,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农村基地董事长李红简单地用“继续努力发展”来表达农村基地的未来之路。

除了品牌传承和资金援助,农村基地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这也与其在互联网上的大量投资密不可分。
近两年来,在“互联网+餐饮”的影响下,乡镇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14年8月以来,湘村集旗下已有100多家门店开通了在线订购和支付平台。2015年7月,湘村集还成立了互联网业务部,成为快餐行业早期的“吃螃蟹者”群体。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乡镇赶上了快速发展的火车,也从重庆山城旅行到了全国的每个角落。
前2名:真正的功夫,排名第6
通过“蒸”和李小龙,它在全国各地开张,开了600家店,赚了50亿元
像一个密集的网络,功夫商店遍布全国。在街上,或在高速火车站或机场,你可以看到这家以李小龙为主要形象的中国快餐店。
1990年,潘玉海在东莞长安国道旁创办了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前身“168甜品屋”。经过两次更名,“168甜品屋”成为东莞双籽饮食有限公司,此时,真正的功夫逐渐从这颗“种子”中萌发。此后,双中进入广州,但开局并不顺利。

2003年,双中在珠江三角洲开了48家店,但有趣的是,店附近的人对这家店一点印象都没有,在双中吃饭的消费者都不记得吃过什么。
此时,两种种子的核心价值模糊不清,长期以来没有达成统一的基本认同,也缺乏系统的沟通,导致品牌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当时其他快餐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如麦当劳叔叔麦当劳、肯德基上校肯德基、万宝路牛仔...

面对传播困境,另一位创始人蔡大彪邀请幕后的蓝海书屋、伊利和蒙牛创始人叶茂中,对双中品牌进行重新规划。
在叶茂中看来,“双种子”这个名字不利于一线城市市场的开拓。建议使用新品牌“真功夫”。一方面,“真”这个词被用来搭配蒸中式快餐,还有一种流行的广告语言——“营养更好还是蒸的好”。
在当时的餐饮业,外国快餐很受欢迎,但很少有“蒸”快餐品牌注重营养。凭借其独特的广告语言和品牌名称,更名后的功夫迅速以“蒸”占领了竞争激烈的快餐行业市场,“蒸”成为功夫与其他快餐品牌最大的区别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向国外输出了大量以功夫文化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功夫”在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认知度,“真功夫”这个名字无疑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一个核心的品牌形象。
此外,为了认同品牌名称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更具象征性的认知,功夫还选择了具有象征性动作和声音的国际动作明星李小龙作为其标志。
随着著名的功夫文化,功夫成为一个即时的热门。尽管更名后的功夫曾因李小龙的形象而被起诉商标侵权,但它并没有阻止其利润上升的趋势。
由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其单品价格提高了7-13元,单品营业额提高了40%,单店盈利能力也大大提高。
一方面,一家功夫商店赚了越来越多的钱,另一方面,它的商店开张得越来越猛。功夫的品牌形象于2004年确立,第一家“功夫”店于当年5月开业。2005年,中国有100家直营功夫连锁店……现在,中国有600多家直营功夫连锁店,收入超过50亿英镑。

为了应对消费升级,2015年,曾经风靡全国的功夫推出了新的品牌战略,并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10多家品牌升级体验店。
室内装饰主要是黄色、黑色和原木色,还有书架和绿色植物。原有的木制座椅被沙发取代,原有的柜台点餐改为流水线自选,并增加了电子自助点餐模拟系统等智能设备。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这个传统的中国快餐巨头必须改变。

在2019年绿色公司年会上,创始人潘玉海曾表示,除了直营店,功夫还有自己的供应链、o2o外卖平台和“功夫店平台”,这是一个餐饮一站式服务和投资平台。几个平台的总资产超过50亿英镑。
第一名:家乡鸡,排名第四
中国快餐是第一个,在第一轮就赢得了2亿的投资
在这次发布的快餐排名中,安徽本地快餐品牌老湘鸡在中国快餐排名中排名第一,仅次于肯德基、麦当劳和汉堡王。
自2003年第一家店开业以来,这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国产品牌已经有800多家直营店。它覆盖安徽、南京、武汉、徐州、上海等城市,总收入超过30亿元,曾被誉为“合肥之光”。
事实上,第一家老鸡店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肥西老鸡”。这个名字的来源是“我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鸡”这句话,这句话曾经流传在合肥的大街小巷。
正是这个非常有根据的名字,“肥西老母鸡”几乎在“裂变”的情况下在安徽传播,并迅速扩展到100多家商店。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品牌让它在安徽很受欢迎,但同时它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绊脚石。在安徽之外,其他省份的消费者看到“胖”这个词时总是感到气馁。
2011年,老祥记花了400万英镑咨询费,并请鳟鱼公司帮助其重新定位品牌。当时,老向记一年只赚600万。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升级的“肥西老鸡”,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家乡鸡”。
从2016年开始,这种老式鸡开始在全国扩张,离开安徽,进入江苏和湖北。疯狂的老式鸡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2018年1月初,老祥记宣布已收到投资机构嘉华叶巍资本的投资。这是老向集成立15年来首次从资本市场获得投资,首轮融资额达2亿元。

嘉华叶巍资本已成功投资洽佳食品、嘉嘉酱油、董鹏特色饮料、大众点评、美图秀、滴滴出行等数十家国内消费和服务企业。
投资2亿元的家乡鸡迈出了进入全国市场的一步。同年7月,家乡鸡收购了武汉永和,一个著名的连锁餐厅,并将利用其30多个高品质的商店资源,发展其第五代商店。
武汉永和董事长谭可《客户须知》
从2003年的第一家店到今天的近800家连锁店,以下三点对于重新启动家乡鸡的运营模式尤为重要:
1.老鸡之所以能快速竞争,根本原因是为了布局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从饲养到中央厨房到餐馆销售。连锁店的扩张需要标准化,而标准化需要工业化提供帮助。老鸡在养殖、屠宰、加工、配送和冷藏等环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营效率。

2.建立信任。在老香鸡的下游商店,消费者可以边吃边看生产过程,“明厨明灶”的表演赢得了众多粉丝的青睐。
3.持续创新。经过四代店铺的反复,老祥记目前采用了基于绿色视觉的店铺vi设计,只是为了让品牌更年轻。此外,近年来,家乡鸡投入巨资建设网上外卖、移动支付、自助订购和会员系统等智能系统。
写在最后
过去,谈到快餐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和其他西方快餐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到目前为止,随着《永和王》、《功夫》和《土鸡》的兴起,许多中式快餐已经融入了当地的地域特色或被赋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品牌也开始从本地走向全国。如今,当消费者外出寻找快餐店时,他们最终不再局限于“麦肯”。

然而,与国外快餐品牌相比,中国本土快餐品牌离知识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中国快餐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特点和问题——餐饮业集中度低,中国快餐品牌的地域性很强,很难生产出民族品牌。
从中式快餐到中式版的麦肯,这并不容易,但这是中国食客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餐饮商圈:“卖油条一年赚3亿,探索永和大王未知的成功秘诀”
“民营化将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在上市的前五年”,中国投资咨询网
,红餐网:“以乡村为基础的李红:在22年里用川菜开了600家店,服务了10亿人”
Yingshang.com:“真功夫的三个“化名”背后:品类选择对餐饮品牌的发展尤为重要”
“真功夫”全球中式连锁餐厅整体策划纪实
安徽快餐老大哥“家乡鸡”如何通过每月增加20家直营店和收购武汉永和而扩展到全国?《零售老板内部参考》
标题:老乡鸡首轮融资2亿元,真功夫一年营收50亿…“中国版肯德基”们的生意经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3157.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