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AI芯片的少林和武当?
本篇文章5545字,读完约14分钟
在芯片行业的历史上,很少有创业热潮,但人工智能的热潮不仅吸引了许多全球科技巨头进入芯片行业,也让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芯片的崛起。作为世界上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的重要聚集地,你应该好奇谁加入了人工智能芯片的潮流。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标签吗?
经过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有人改写了中国的无心历史,在国际舞台上创造了辉煌;有些人年轻出名就被称为天才,在恩施和同家兄弟的推动下,开始了创业之路;有些人已经在芯片行业工作多年,并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朋友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其他人带领公司冲击极度火热的资本市场,光芒四射。最终,他们的故事成为中国芯片历史30多年的典型象征。
如果算上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军人物毕业的大学,我们会发现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学)已经撑起了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超级团队。本文将以他们的本科学校作为全文的主线,了解中国ai芯片领导者的创业经历和成就。
中国科技大学开启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篇章
2016年6月,中国首个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星光一号”发布。这种芯片在问世前经历了五年多的准备和三年多的研发。星光一号由国内老牌芯片公司中兴微电子发布,由邓中翰院士于1999年回国创办。
有趣的是,邓中翰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主修地球和空科学。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并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邓中翰开始对芯片产生了兴趣,并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和物理硕士学位。自该校130年前成立以来,他是第一位横跨科学、工程和商业三个学科的学者。
毕业后,邓中翰选择了芯片行业,在ibm和sunmicrosystem工作,然后在硅谷成立了pixim,一家半导体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核心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照片来源:中兴微电子
1999年,邓中翰回到中国,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中兴微电子有限公司。他开发的“星光”系列芯片结束了中国的无芯历史。此外,星光芯片被苹果、三星、飞利浦、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量采用,成功占领了当时60%以上的电脑图像输入芯片市场。
然而,中兴微电子联合创始人、中兴微电子集团首席技术官张云东带领中兴微团队成功批量生产了具有颠覆性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的npu。他在复旦大学获得了微电子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台湾realtek工作了五年,然后在美国硅谷创业,然后与邓中翰共同创立了中兴伟。
与中兴伟相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寒武系科技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寒武纪科技是由中国科技大学三年级的两兄弟创立的。14岁就被中国科技大学大三录取的陈,发现计算机很有趣,想在大四的时候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然而,他的本科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幸运的是,龙芯一号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胡看中了他玩游戏的能力和做科学研究的潜力,尽一切努力招收他为研究生。
他的弟弟陈比陈小两岁,从中国科技大学三年级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他几乎跟随着他哥哥的脚步。2008年,兄弟俩决定共同做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然而,人工智能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他们关于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处理器的一系列研发技术论文多次被架构高层会议否决。
寒武纪科技陈(左)陈(右)
在胡老师的影响下,、陈继续坚持这个方向。2015年,一个20人的R&D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深度学习的特殊处理器原型芯片。
2016年初,陈结识了元和源的合伙人乐。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认为他们的团队创业将在1-2年内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企业。3月,寒武纪科技成立,元和起源成为天使轮投资人。
2017年,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集成npu的soc 麒麟970,配备了寒武纪科技的1a ip,因此寒武纪科技备受关注。2017年,寒武系科技宣布完成A系列融资1亿美元,2018年6月,在完成B系列融资数亿美元后,寒武系科技价值25亿美元,并迅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
有了资金的支持,寒武纪科技可以更好的投入到产品研发中。2018年5月,寒武纪发布了第一款云ai芯片和板,率先完成了端云融合的布局,并保持芯片不断更新。
今年2月28日。据北京证监会网站消息,中信证券与寒武科技于2019年12月5日签署了一份咨询协议,并计划在科技板块上市。
田是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科技大学三年级的毕业生,他可以成为第一个科技板块和寒武纪科技的人工智能芯片。1995年,田因化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低年级(教改试点班),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后,他选择去美国深造。2006年,他获得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联合创始人(左)田(右)图片来源:新京报
田芸·李飞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宁也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后,他第一次加入飞思卡尔,然后在2009年加入中兴,担任芯片设计技术总监。
在中兴通讯任职期间,陈宁带领团队在通信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视觉智能和机器学习处理器的蓝色海洋。为此,离开了工作了5年的中兴通讯,于2014年8月与校友田共同创办了。
2015年,田芸李飞、华为和龙岗区公安联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云的田芸“深眼”系统,在两年内帮助解决了2300多起案件,找回了许多失踪儿童和老人。
也是在2017年,王晓宇举家从美国搬到了深圳,并加入田芸·李飞成为首席科学家。王晓宇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2005年至2008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晓宇开始涉足安全领域。然而,在2008年,他决定辍学去美国。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获得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后,王晓宇成为了硅谷的it精英。
在田芸李飞创业初期,王晓宇与创业团队保持着持续的沟通,但在2015年,他从nec跳槽到snap,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两年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田芸·李飞。
田芸李飞海归博士的三位联合创始人、田、王晓宇分别专注于芯片、视觉和机器学习。田芸李飞的登陆场景也从ai+安全扩展到ai+新警务、ai+新治理、ai+新零售等领域。
2019年3月,大踏步前进的田芸·李飞在B轮融资中完成了数亿元的融资,经过四轮融资的田芸·李飞被外界认为正准备在科技股上市。2019年11月,经过三年的奋斗,田芸·李飞正式发布了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deepeye1000。领导田芸·李飞开发该产品的是李爱军,他于2017年2月加入田芸·李飞。他是芯片产品线副总裁兼负责人,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微电子学硕士学位。
兆冠电子没有寒武纪科技和田芸·李飞出名,但兆冠电子也是中国科技大学科技系典型的创业公司。1997年,高中时对电路非常感兴趣的冯新鹏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系。然后,他去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微电子学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的冯新鹏加入了新成立的SMIC公司,从事知识产权设计工作。
两年后,冯新鹏从SMIC辞职,加入amd,并被提升为amd的R&D董事。他领导了一个由来自世界四个国家的100人组成的团队,设计了55个cpu和gpu芯片。
大约在2012年,冯新鹏和时任amd首席视觉设计师的周吉开始关注计算机视觉的发展方向。周济于2003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到2016年,他们觉得许多机会已经出现,不能再等了。因此,2016年3月1日,冯新鹏正式递交了商业计划书,经过21天的等待,他终于收到了投资意向书。
赵冠电子的三位创始人在2017年消费电子展上合影,周伟(左)封玉鹏(中)蔡海军(右)
2016年5月,冯新鹏带着在amd工作了13年的周济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蔡海娇,共同创办了兆冠电子。蔡海蛟在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科时学习过图像处理技术。他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时,从事红外相机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知名半导体公司marvell从事产品开发。
然而,这三位合伙人就创业的切入点争论了很长时间,争论的焦点是先生产产品还是芯片。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先制造产品,同时积累制造芯片的核心技术,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芯片的研发和制造。
他们首先制造了一副可以帮助盲人“看”的眼镜。在获得市场认可后,2018年,兆冠电子发布了一款ai vision芯片n171,据称其性能超过了英特尔movidius myriadx和nvidia tegra x2。
除了这些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培育人工智能芯片之外,他们在创业几年后就加入了从云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芯片行业,他们也是中国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系的代表。从云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周西、文浩和李奇伟于1999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并成为室友。
从云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左一周,右一周,文浩,右二周,李奇伟
2011年,周西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被介绍回国,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所建立了智能多媒体中心。新建的多媒体中心严重缺乏专业人员。于是他转向李奇伟和文浩求助。在三人的领导下,多媒体中心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系统,如第一个人脸支付原型系统、智能替换、智能换衣、智能摄像头、车辆属性识别、人脸属性分析等。
2014年,周西发现多媒体中心的几十名R&D人员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运营管理和业务也存在巨大差距。2015年4月,从云科技正式成立,并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8年9月,从云科技的“基于自主研发soc芯片的高精度人脸识别的工业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
有趣的是,周西和云芝生的首席执行官黄伟在HKUST学习时在同一个实验室。毕业后,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交换了创业方向。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语音学的周西从计算机视觉开始了他的事业,而研究图像的黄炜则和他的前任荀飞一起挤进了语音学的轨道。
云之盛首席执行官黄伟
然而,黄炜创业较早。他于2012年创立了云之盛,并于2018年5月发布了物联网ai芯片Swift。不久之后,在2019年1月,它发布了其多模态人工智能芯片战略和计划。
如果说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篇章,那么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另一个主要分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则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清华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注入更多活力
要说清华大学是一个人工智能芯片公司,谈论最多的是沈剑科技。2018年,该公司被fpga巨头Xilinx收购,由“清华四大师徒”创办。在收购之前,团队中有一半来自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王宇接受了沈剑理工大学首席执行官姚松的指导。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98级,具有丰富的硬件加速研究经验。
2015年,23岁的姚松即将从本科毕业。他放弃了无数it学生梦寐以求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的机会,在导师王宇的支持下开始创业。2016年3月,沈剑科技在北京成立。
沈剑科技创业团队,左起:联合创始人韩松、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魏尧、联合创始人王宇、首席技术官伊山
姚松也是和韩松一起创业的,韩松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当时斯坦福大学还在读博士。他的“深度压缩”论文获得了2017年fpga最佳论文奖,这是FPGA芯片领域的顶级会议。在被收购之前,韩松曾担任沈剑科技的首席科学家。
后来加入该团队的伊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4年的本科生,2008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与姚松、韩松相比,伊山有更丰富的经验。他在博士毕业后于2014年加入百度研究院,2015年作为创始员工加入地平线机器人,2016年加入沈剑科技担任首席技术官。
次年10月,沈剑科技发布了六款深度学习应用产品。2018年6月,沈建宣布将进入adas领域,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大型汽车公司签订合同。
仅一个月后,西林宣布全资收购沈剑科技。这笔交易的金额没有披露,但在收购之前,Xilinx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500万美元,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4000万美元,外界估计此次收购金额约为3亿美元。
同时,在导师的支持下,清华电子系和派芳科技的团队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派方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通达是三清的毕业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刘教授是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
刘教授的团队于2014年开始了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究,并于2016年发布了该不干胶标签系列的首批研究成果。2018年,该团队开发了不干胶标签-i、不干胶标签-t等芯片,在芯片推理的能效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也是派方科技成立的一年。2018年,它经历了人工智能芯片创业热潮,与资本的寒冬同时到来。不过,吴彤表示,派方科技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也没有加入2015年的ai芯片创业热潮,因为他当时的精力更多的是跟随导师去探索技术的深度。
排房科技的另外两位创始人也毕业于清华大学。马军总裁和吴通达的经历相似,有着更丰富的行业经验。马军也是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后,他是阿里巴巴达摩研究所决策智能实验室的算法专家和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公司的数据科学家。他拥有7年的算法研发经验和4年的工业实践经验。
派芳科技五通达
2018年,他们有了同样的想法,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中国工业的智能升级。因此,这两个团队结合了芯片技术和算法技术。吴通达负责芯片团队,马军负责软件团队。此外,首席运营官李金阳负责硬件团队。他毕业于清华电子系,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监控系统等项目的产品开发和产品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成立仅两个月后,派芳就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不干胶-i可以根据输入条件灵活配置芯片,不干胶-t芯片是一种基于变换域的通用神经网络计算。凭借全堆栈解决方案,派方科技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已经登陆工业互联网设备操作和维护领域,并且仍在向这个方向扩展。
清华芯片有两所核心大学,一所是清华电子系,另一所是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米电子系(即大家都熟悉的微电子学院)。与沈剑科技的创业一样,清微智能的创业也依赖于清华团队强大的学术研究。清微智能的ai芯片采用了可重构技术,这是由魏少军教授和尹守一副教授领导的可重构计算团队研究了十多年的“软件定义芯片”。
魏少军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主席。尹守一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研究生和博士。2007年在帝国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他回到清华微电子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学系副主任、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清代魏徵首席科学家尹守一教授
2017年6月,清华大学可重构计算研究团队的第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思想者一号正式发布。一年后,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尹守一教授任首席科学家。欧阳鹏是清微智能团队的另一位关键人物,2014年毕业于清华微电子学院。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计算机视觉的可重构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这支学术氛围浓厚的创业团队中还有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通信专业的首席执行官王波。王波不仅有丰富的工业经验,而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企业家。卫青是他的第三次冒险。
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清微智能不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批量生产出第一个可重构的人工智能语音芯片,而且很快将其应用到可穿戴智能设备、小型家电、家用电器、玩具、汽车等场景中。
现在,清微智能中的视觉ai芯片产业已经发布,登陆场景正在扩大。
清华电子系和微电子学院的毕业生也可以一起创业。路勇,勘探技术总裁,毕业于三清,研究背景为微电子研究所。毕业后,卢勇首先在硅谷的数字模拟半导体公司工作了5年,然后加入了marvell。在marvell工作的十年间,他在中国白手起家,领导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marvell芯片R&D团队,并担任芯片R&D在中国的总监。在创业之前,他觉得自己应该在中国这样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做些事情。
探索科技首席执行官卢勇
直到2017年,在仔细研究了ai芯片热潮背后的真实需求和落地场景后,卢勇决定离开marvell,与老同事、老朋友和清华同门一起创办探索科技。
探索技术的核心创始团队约有7人,负责芯片设计、系统设计、软件、算法等领域。其中,唐静科技软件R&D副总裁李同智于2003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这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先锋团队设计了存储优先架构sfa,它不同于解决ai芯片内存瓶颈的常用方法。sfa是一种以存储调度为核心的计算架构,数据是在存储之间移动的过程中计算的,因此计算只是数据的一种演变。
Sfa架构最初是为人工智能视觉计算设计的。然而,为了更快地登陆,探索技术首先使用这种架构芯片登陆语音市场。这种“降维和攻击”的方式使得探索的人工智能语音芯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达到了数百万次的发货量。
两位清华黑芝麻智能的企业家也在搬家前制定了计划。山张继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学习微电子学。1997年从微电子系毕业后,他加入了美国的omnivision。19年后,在2016年,看到人工智能的窗口,山张继和他的老朋友刘伟宏共同创建了黑芝麻智能。单张继是首席执行官,刘伟宏是首席运营官,后者也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拥有丰富工业经验的清华企业家更广为人知的是地平线团队,四位联合创始人中有两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平线算法副总裁黄畅是三清的毕业生。他一直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信息检索,拥有许多论文和专利。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后,黄畅在南加州大学和nec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10年,零点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招募黄畅加入NEC。
地平线创始人之一,左起:余凯、方毅、杨明、黄畅
2012年,黄畅离开nec,加入百度美国R&D中心。2013年,他参与建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所(idl),担任高级科学家和首席R&D建筑师。
从nec到idl,在余凯的心目中,黄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选择,选择自己的算法伙伴。因此,余凯在2015年创建Horizon时,选择黄畅担任Horizon的算法副总裁。
清华地平线的另一位创始人杨明从天津一中被送到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他于2004年前往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明,博士研究生,曾在nec美国实验室和facebook工作,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研究和产品开发。当他在2015年开始与余凯合作时,他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引用了2600多次,获得了13项美国或国际专利。
除了联合创始人许巍之外,2018年加入Horizon的人工智能公司首席科学家也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硕士学位。
基于人工智能专用计算架构bpu,这支既有技术积累又有丰富工业经验的创业团队成功生产了一系列以智能驾驶为重点的“旅程”处理器和一系列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日出”处理器,并已大规模商业化。
通过整合硬件和软件,Horizon提供了从芯片到算法到云的完整解决方案,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登陆。2019年2月,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Horizon在第二轮融资中获得约6亿美元的投资,估值为30亿美元。
像中国科技大学的科学技术部一样,清华也有一位离开amd的创始人。绥远科技首席执行官赵立东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得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硕士学位。他于2007年加入amd。他曾担任计算部门的高级主管和产品工程部门的高级主管,负责cpu/gpu/apu和几个相关核心IPs的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参与了中国R&D中心的成立。
绥远科技首席执行官赵立东
2008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张亚林加入amd,赵立栋为其直接领导。两人在一起工作了大约五年,2014年底,他们的同事关系暂时结束。赵立东调到紫光通信技术集团担任副总裁,张亚林留在amd。
当时刚刚加入紫光通信技术集团的赵立东担任集团副总裁。2015年3月,他担任紫光集团瑞迪科微电子公司总裁,2017年3月,他晋升为紫光集团副总裁。
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公司,但他们没有忘记与amd的协议,希望为中国做一些中国本地化项目。在2017年9月完成amd的最后一个项目后,张亚林选择和赵立栋一起加入到ai芯片的热潮中。
2018年3月,绥远科技在上海成立。仅仅20个月后,绥远科技就发布了第一款云培训芯片。基于这种芯片的人工智能加速卡号称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单精度性能。
在产品发布时,赵立东已经与腾讯的通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项目紧密合作,并从云服务公司、传统领域的行业服务公司、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和智能城市中选择合作伙伴。
上述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家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另一位创业家将人工智能与快速发展的risc-v芯片结合起来。清华大学电子系毕业后,我们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谭张西选择出国深造。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图灵奖获得者、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先驱大卫·帕特森。受导师谭的影响,于2017年创办了我们的,专注于risc-v指令级edge ai芯片。
我们的谭和大卫帕特森
灵溪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也值得一提。这家公司的九位创始人中有七位来自清华大学,但他们不是来自电子与微电子研究所。石教授和裴静教授来自清华大学大脑计算中心;游辉教授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赵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宋森教授;清华大学何伟博士;清华大学的邓磊博士。
2019年8月,一篇题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空芯片架构》(异类Sky Chip Architecture for manu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论文出现在备受关注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8月刊的封面上,该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基于计算机科学的类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结合)。
石,清华大学脑类计算中心教授,凌曦科技董事
本论文第一版作者为凌西科技主管裴静,编辑石教授为凌西科技公司董事。
Bitland是一家以比特币采掘机闻名的公司,其业务已扩展至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该公司的人工智能主管也来自清华大学。今年1月,王军被提拔为Bitland ai业务线ceo,2005年被保释金送往清华大学,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理论科学实验班(“姚班”)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后,王军在网易有道、谷歌和百度IDL (深学研究所)工作。2016年,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加入了Bitland,成为人工智能部门最早的员工之一。
Bitland公司人工智能产品总监唐微微也拥有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和自动控制硕士学位。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两大派别
显然,大多数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家都曾在清华大学或中国科技大学学习过。有趣的是,中国两大核心制造技术巨头阿里和百度的芯片领导者也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
阿里巴巴达摩研究所计算技术实验室主任谢园也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他于1997年毕业。如今,谢园已经成为中国芯片硬件架构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在架构领域独树一帜。他还获得了建筑峰会名人堂大满贯。
百度首席建筑师欧阳渐是2009年中国科技大学建筑专业的研究生。
除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也为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贡献了许多人才。智群科技首席执行官王绍迪和首席技术官郭新杰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算法和soc芯片设计为核心的一智科技创始人陈峰也来自北京大学。
地平线首席执行官余凯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天智信首席执行官李云鹏也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毕业生。
复旦大学有中兴通讯首席技术官张云东,田芸李飞首席执行官陈宁,绥远科技首席运营官张亚林。昆云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也毕业于复旦大学。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创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许多人从清华或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并在导师的影响下选择创业。当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硅谷和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看到了人工智能芯片的机遇之后,他们终于加入了人工智能芯片大军。雷锋。com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在清华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下,中国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工智能芯片人才。也希望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加入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行列,共同拓展中国的人工智能事业。雷锋网雷锋网(公开号码:雷锋网)
雷锋原创文章。严禁擅自转载。详情请参考转载说明。
标题:谁是中国AI芯片的少林和武当?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3024.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