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难”:场均观影不足1人、全线再度被叫停、2200多家已注销
本篇文章3413字,读完约9分钟
文庞通李杰主编李彤薛倩
资料来源|镜报娱乐(身份证号:jingxiangyule)
回到电影院工作太难了!
3月27日,省电影局向《新华日报》通报了会议召开的消息,国家电影局向《新华日报》通报,所有影院暂时关闭,已恢复营业的影院立即暂停营业,具体恢复时间由国家电影局通知。从试图重返工作岗位到再次停止工作,但十天之后,逐渐恢复运营的影院再次全面停止。
根据网民的反馈,大多数网民支持电影院暂时不关门。疫情的影响还没有过去,消费市场看电影的信心还没有恢复,电影院恢复工作的时机还不成熟。
据灯塔数据显示,3月16日至3月22日期间,mainland China共有529家电影院开业,复工率为4.8%,整体表现不容乐观。例如,3月22日,当天恢复的影院累计总数达到1389家,而观看电影的人数只有1326人,平均每部电影不到一人。
虽然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目前,影院、影视公司、影院和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做好重返工作的准备。
返回工作岗位后停止工作
80%的网民拒绝在电影院看电影
与餐饮业不同,电影院具有很强的个体流动性,电影院的内容输出必须在全国同步发布。但是,在疫情下,电影院的复工是阶段性的,尤其是在复工初期,这种情况很难打开。
目前,影院已陷入复工的“怪圈”:阶段性复工,初期复工率低→消费者看电影信心不足→影院设置间隔观看、优惠政策、定期消毒、高成本→新电影受益空房小,无法上映→复工影院主要以高质量电影重播为主→内容吸引力不强,上座率低→入场
从这个“怪圈”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影响电影院回归工作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不准备回到电影院看电影;另一个是,重新放映的电影已经失去了电影院第一次推出和窗口时期的优势;此外,由于流行病的影响,几乎没有必要为了能在家里看到的内容而进入电影院。在新电影中,特别是重磅电影,由于高成本投资,他们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而放在电影院的内容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新浪娱乐在微博上发起的投票数据也反映了网民看电影的意愿,该数据显示,截至新闻发布时,选择不去看电影的观众人数达到30.3万人,占近80%。此外,尽管愿意进入电影院观看自己喜欢的内容的观众仅次于前者,但这一比例不到10%。
在遭受重创后,消费者市场看电影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即使电影院恢复工作,也很难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运营。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3月27日,在该平台统计的194家影院中,有50多家影院的票房收入为零,80多家影院的票房收入低于100元。
收入难以保证,但支出却在增加。除了水、电、人力和租金等基本费用外,电影院还需要承担“无毒环境”的额外费用。尤其是电影院的空调节系统需要专业消毒。根据专业消毒公司的报价,2000-3000㎡电影院的全部消毒费用约为5000-6000。
电影院入不敷出,这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重返工作岗位的效率。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3月24日,495家影院恢复营业,与前一天相比减少了43家。负增长意味着已经恢复工作的电影院已经选择再次停止工作。这种现象仍在继续。3月26日,中国只有140多家影院开张,而前一天只有400多家。三天内,300多家电影院被关闭。现在,所有恢复营业的电影院又被叫停了。
在消费市场上看电影的信心低落已经影响了人们重返电影院工作的信心。未来,市场不仅要帮助消费者重建对内容和宣传的信心,还要帮助影院重获对资金支持的信心。
只要你活着。
超过2200家电影公司已经倒闭
电影院已经大面积关闭,“自助”已经成为目前业界的唯一选择。
从疫情爆发之初,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变成了“微型企业”,捆绑电影优惠券,在朋友圈、美国团体和饥饿等平台上出售爆米花和饮料;一些商家先后发出减租和免租通知,影院纷纷减薪甚至停发员工工资,减轻了影院生存的压力;3月17日,中国电影公司宣布将把其再发行电影的100%票房收入交给电影院。
该行业正积极寻求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
智湖一位被认证为“影院和连锁影院经理”的网民写道:“2月份,所有员工都在网上上课,收集当地对电影业的支持政策,这就是所谓的内部力量培养。”在消化销售商品的存货的过程中,它所在的剧院甚至开始尝试改造这条线:“发现几个有“净红”潜力的店员,准备开一个颤音账户。”
然而,冰冻三尺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电影院面临的困境也不完全是由流行病引起的。
2019年,中国内地总票房为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电影观众总人数达到17.27亿人,同比增长0.64%;然而,中国新屏幕的数量已经达到9708个,同比增长16%。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国产屏幕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看电影的人的增长率,而且行业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存在巨大的流失风险。
这也是事实。爱奇艺首席执行官龚宇曾公开表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为12%,约有一半影院亏损。更重要的是,损失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8年的四年间,超过60%的影院全年票房低于500万,90%的影院无法盈利。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这种流行病已经成为压垮许多电影院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天燕查专业版的数据,截至2月29日,在2020年的前两个月,新的电影企业不到8000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中国新电影企业数量下降了25%。
同时,自2012年以来,影院企业的注销额也逐年增加,2015年数字大幅增加,其中2019年的注销额最高,达到18,000余家。2020年,截至3月27日,已有2263家影院企业被取消。
如今,影院的复工受阻,行业亏损的趋势还将继续,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影院将无法抵御“寒冬”。此外,下游内容输出受阻,并迅速传播到上游。此外,娱乐业的复工率不高,许多影视公司没能坚持到“春天”的到来。
调查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今,已有5328家从事影视相关业务的公司被撤销或撤销,是2019年被撤销或撤销的影视公司数量的1.78倍。
鸟巢下面没有鸡蛋。无论“黑天鹅”走到哪里,这个行业最初的创伤都暴露得更清楚。
电影困境加剧了
集成是一个内部问题,网络广播是一个外部问题
没有电影是容易的,也没有电影更好。
据《镜报娱乐》统计,2019年,万达电影、金艺电影和横店影视的净利润均呈下降趋势,未发布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和年报的中国电影前三季度也处于亏损状态。
其中,万达电影净利润亏损超过47亿元,同比下降324.5%。业绩报告中给出的理由是:1 .商誉减值准备59亿元;2.万达影视的主要控制电影的票房没有达到预期。
具体来说,万达电影的深层隐忧在于,一方面,收购万达影视后,公司的内容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疫情加剧了内容创作和现金流的困境。另一方面,在减值资产中,影院业务占25亿元,2019年相关影院亏损超过8000万元。
毫不奇怪,万达的电影院亏损了。自2015年以来,万达电影的单屏产量持续下降,观影收入的毛利率持续下降。根据2019年半年度报告的数据,万达电影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6.07%,同比下降8.39%。
万达在电影行业的表现反映了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总体状况。其中,单屏产量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国产银幕的增长率高于票房,而毛利率持续下降的关键在于影院租金的持续上涨。
根据镜报娱乐的统计,除了万达电影,中国电影、金艺电影、快乐蓝海和横店电影的毛利率也在下降。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各大影院的电影放映收入将继续被压缩,影院的发展将陷入“内忧外患”。
内部担忧是国内电影整合的潮流。从完美世界剥离院线业务,到迪达院线从新三板退市,到星美旗下140家院线关闭,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疫情下,影院的现金流被集体切断后,对影院生存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整合的步伐。
外来入侵是网络电影的发展。在“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下,用户的大量时间对互联网浏览习惯的培养是相当有益的。然而,在电影停滞之后,三部电影《对不起妈妈》、《肥龙过江》和《大赢家》相继转向互联网,探索互联网电影发展的新模式。
虽然从短期来看,很难摆脱网络影院对观看体验和用户社会互动的阻碍,但通过网络分销挖掘多种观看场景和培养网络观看习惯将成为未来分散观看注意力的一个环节。
这种流行病最终会过去,观众将在不久的将来重返电影院的消费舞台。然而,重返工作岗位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该考虑电影院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标题:影院复工“难”:场均观影不足1人、全线再度被叫停、2200多家已注销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2749.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