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 看看你在那个城市
本篇文章3182字,读完约8分钟
中信经纬客户4月28日。28日,恒大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根据该报告,在2019年中国最具吸引力的100个城市中,上海、深圳和北京排名前三,上海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三年来,上海已成为最吸引人才的城市
来源:恒大研究院智联招聘
报告显示,从结果来看,经济规模大、增长稳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数在2017年从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并在未来三年继续保持第一位;由于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深圳在2016-2019年排名第三、第三、第三和第二;北京排名第一,第二,第二和第三,由于严格控制人口和工业解体,下降;广州永远是第四名;杭州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行业发展迅速,连续四年排名第五;南京是第六、第六、第七和第六名;成都在2019年排名第7,在过去三年相对稳定;济南从2018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8位;苏州是第七、第八、第九、第九,相对稳定;天津排名第8、10、12和10。2019年前50名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分别有33名、6名、8名和3名;分别有4、32、14和0条线,分别占第一、二、三线城市数量的100%、91%、17%和0%;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分别有12个、7个、5个、2个和3个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北京和上海是彼此的第一个人才流失目标城市,北京到上海和上海到北京的人才流失分别占中国流动人才总量的0.8%和0.6%。
报告显示,2019年,分别有24.5%和28.7%的应届毕业生和海归向北方和深圳发送简历,高于20.2%的外来人才流向北方、广州和深圳的总体比例。应届毕业生和归国人员更喜欢聚集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看,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流入排名前四位的是北深,占24.5%,高于北深。20.2%;成都、杭州、郑州、南京、Xi、天津位列前十名,占比45.2%,高于前十名,占比36.1%,这意味着与外来人才相比,应届毕业生更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与2018年相比,2019年流入北京、武汉和成都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分别下降了0.5%、0.5%和0.4%,而流入济南和深圳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分别上升了0.3%和0.2%。
从海归的角度来看,海归人才流入前四位的是北方和深层,占总流入的28.7%,高于北方流入广州和深圳的20.2%;杭州、成都、南京、天津、苏州和青岛位列前十名,总比例为44.6%,高于前十名的35.5%,这意味着与外来人才相比,海归更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与2018年相比,北京和成都的海归比例分别下降了0.9%和0.3%,而东莞、深圳、长沙和无锡的海归比例分别上升了0.3%、0.2%、0.2%和0.2%。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人才集聚以及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人才外流
该报告的数据显示,有6名以上的成年人流向五个主要的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地区的人才净流入分别占5.0%、2.8%。-4.0%,0.0%,-0.5%,长三角和珠三角聚集的人才,京津冀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从人才流入和流出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比例呈下降趋势,2019年分别为22.6%和17.6%;珠三角人才流入比例相对稳定,人才流出比例逐年略有下降,2019年分别为13.9%和11.1%;2016年至2019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人才外流比例分别为14.3%、16.2%、17.0%和17.3%,呈逐年上升趋势;成都和重庆的人才流入和流出比例相对稳定;长江中游人才外流比例逐年下降。
2016年至2019年,分别有64.6%、64.7%、64.5%和63.1%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过60%。从人才净流入来看,2016-2019年长三角分别为4.7%、4.6%、4.6%和5.0%。人才净流入高于其他城市群,大量人才聚集在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分别为1.7%、2.0%、2.2%和2.8%,人才净流入逐年增加;京津冀分别为负0.4%、负1.9%、负2.9%和负4.0%。人才净流出和流出规模逐渐扩大,主要是由于北京市人才净流入比例逐年大幅下降;成都和重庆分别为-0.7%、-0.2%、0.3%和0.0%,流入和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地区分别为-1.3%、-1.0%、-0.3%和-0.5%,流入和流出基本平衡。
流入北方的净人才比例逐年下降,而深度和广度都在上升
报告显示,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比例来看,四个一线城市分别为-3.9%、0.5%、0.2%和0.6%,其中广州最高,北京最低。
从2016年至2019年的人才净流入趋势变化来看,北京和上海由于严格控制人口和产业分化,人才净流入逐年下降,分别从-0.7%和1.3%下降到-3.9%和0.5%;广州在逐年上升,深圳在上升,分别从0.3%和-0.2%上升到0.6%和0.2%,这主要是由于广州发展迅速,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最低,全国大学生人数最多,深圳经济发展迅速,人才吸引政策强。
职场新人更有可能在不同的城市寻找工作
来源:恒大研究院智联招聘
报告显示,从学历背景来看,52%的流动人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总求职者的47%,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市求职。2019年,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5%、13.0%、38.4%、41.5%和4.7%,其中流动人才分别为2.1%和10.4%。,36.8%,45.0%,5.7%,流动人才,2019年,流动人才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0.7%,比求职者总数的46.2%高出4.5个百分点,而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0.5%和47.5%,表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在工作场所更具竞争力,更有可能跨城市求职。
从工作年限来看,46%的外来人才工作时间不超过5年,高于总求职人数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在不同城市寻找工作。2019年,求职者的工作年限为1年或1年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和20年以上,分别占3.1%、21.1%、19.4%、30.3%、22.3%和3.8%。在流动人才中,不同工作年限的人才占3.3%。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3%和40.4%,2019年,流动人才更集中在5年以内。
从工资水平来看,45%的外来人才月收入超过6000元,明显高于总求职人数的40%。收入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在城市间寻找工作。求职者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和15000元以上的,分别占29.3%、30.8%、17.2%和9.9%。在流动人才中,收入型人才占26.4%、28.6%45.8%,表明收入较高的人才更有可能。
从行业角度来看,流动人才中有51%分布在it、房地产和制造业[/s2/],高于整体48%的求职人才。2019年最具就业潜力的三大行业分别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19.4%、14.9%和13.9%,合计占48.3%;流动人才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19.0%、17.5%和14.8%,合计占51.4%,表明流动人才分布较为集中,房地产建设领域的流动人才分布远远高于求职人才。从第二产业分布来看,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大产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大学、医疗/护理/美容/医疗保健/医疗服务、酒店/餐饮,共占33.7%;流动人才最多的五大行业略有不同。第四和第五产业是加工制造(原材料加工/模具)、医疗保健/美容护理/保健/卫生服务,共占34.7%。(中信经纬应用)
标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 看看你在那个城市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28740.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